UU看書

第005章 鄢地手足殘 黃泉母子情

天才一秒記住【UU看書】地址:www.uukanshu.co

十數年後,太叔段在其母慫恿之下,勢力日漸強大,數年間不但將京城城防打造的有如鐵桶一般,並在其內私養甲兵數千,糧草輜重更是不計其數。

然此三事皆為勞民傷財之舉,京城之民苦不堪言,不堪困苦流失者甚多。

期間雖不斷有強臣進言鄭公,勸其噹噹機立斷,予以制裁。

然鄭公姬寐生並未採取防範措施,一貫聽之任之。

一來叔段未失大過,強行用兵鎮壓,恐失民心;二來其母偏愛其弟,若要出兵伐段,首先擋於陣前者,必是母親姜氏,如此宮中必然大亂,鄭國將則將一蹶不振。

依著鄭公秉性,非有萬全之策不可為之。

然太叔段及其母姜氏心中認定鄭公生性懦弱,早有取代之心。

因顧及朝中大臣反對之聲,遲遲未有行動。

太叔母子卻並未有罷手之意,決心先試探鄭公心中所想,再行決斷。

是年,太叔段命西北邊境之民脫離鄭公管轄歸附自己。

訊息傳入新鄭,引發朝中大臣憤憤不滿,文官檄文咒罵,武官上言請戰。

唯獨鄭公姬寐生沉著冷靜,面對滿堂求戰之聲,鄭公早早便結束了早朝。

獨自一人來到蓮花池邊,面色凝重,眼望池中思緒萬千,護衛甲士立於十步開外。

正值沉思處,忽聞不遠處傳來爭吵之聲,鄭公姬寐生回頭望去,只見身後護衛甲士攔住一人前行,細看之下原是叔父公子呂。

鄭公連忙喝退甲士,快步走上前來,雙手攙起公子呂,說道:"不知叔父前來,侄兒有失去禮數。

"公子呂掙脫鄭公雙手,立於鄭公身前三步開外背對鄭公,雙手拍拍身上塵土整理衣冠,隨即轉身對著鄭公俯身一拜說道:"老臣見過君上。

"鄭公上前伸出雙手托起公子呂下俯之軀說道:"叔父無需多禮,快快請起!"待其起身,鄭公接著說道:"叔父前來可是為叔段之事?"公子呂起身面漏責難之色說道:"天將變矣,君上置若罔聞,後園賞魚觀花,好不自在!"鄭公上前陪笑道:"叔父此言重矣!"不待說完,公子呂拂袖怒道:"一國不容二主,君上何能置之不理?如君有退位之心,不若及早頒詔讓位於太叔,臣請往事之,如若不然,君上應早做打算,加以節制,亦或除去,以安民心!"說罷,又是拱手一拜。

鄭公姬寐生連忙上前扶起公子呂,緊握其雙手說道:"孤從小及大,叔父陪同走過,即使滿朝文武不知孤之所想,叔父應知孤之所思!"放下公子呂雙手獨步前行,一手後背,一手微抬,邊走邊說道:"當今朝局錯綜複雜,稍有不慎,便會萬劫不復!母后入朝二十餘載,黨羽結群,眼線遍佈鄭國上下,段弟所為雖有篡位之心,卻未見奪權之實!此時若是強行出兵鎮壓,出師無名,此舉定會大失民心,母后亦會利用此過脅迫孤,落人所短,此後孤便是想有作為,怕是也要有所顧及!"說罷,雙腳立定,眼觀天際,目露難色。

一席言語,公子呂方才明瞭鄭公心中所想,此時心中怒火已降下大半。

公子呂快步走上前去,立於鄭公身側說道:"叔段篡位之心已是路人皆知,君上切不可視若無睹,縱容其狼子野心,若不加以節制,待其羽翼豐滿,其時定是難以善了!"鄭公看了眼公子呂,邊走邊說道:"本是同胞兄弟,孤亦不忍血脈相殘,然母后偏愛叔段,一再從中挑撥,孤是一讓再讓,望其明白孤之苦心,懸崖勒馬!"公子呂待其說完,張口欲言,不待其說出口,鄭公伸手打住說道:"叔父所言知事,孤甚明瞭,出兵一事不必再說!"說完收回雙手,胸前抱圓接著說道:"然有一事,非叔父不可辦到!"公子呂上前問道:"君上吩咐,臣萬死不惜!"鄭伸手親撫公子呂肩膀笑著說道:"叔父嚴重了,有一點叔父說得及是,便是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,現下鄭國朝局混亂,孤需得一心腹之人暗中監視叔段及母后動向,不知叔父可否擔任?"公子呂聽其說完,轉身拱手一禮說道:"君上信任,老臣當竭盡所能,不失所望!""有勞叔父!"鄭公回道,說罷伸出雙手慢慢扶起公子呂。

公子呂抱拳起身回到:"老臣告退。

"說罷,轉身退去。

鄭公目送公子呂離去,心中亂麻一團,此舉關乎國運,鄭國能否在自己手中發展強大,實未可知!太叔段不得鄭公姬寐生首肯,私自下今西北邊境之聽命於自己,此後一連數月,鄭國廟堂安靜異常,未任何出兵跡象。

本想就此出兵一舉攻佔鄭國城新鄭,然新鄭守軍虛實,城防堅固與否,此間種種都未為可知。

為穩妥起見,命人將其母姜氏連夜從新鄭接入京城,商議對策。

月黑風高,京城太叔府內,太叔母子私相竊議。

廳內燭光昏暗,亦難掩室內奢華之像,太叔段來回行走於廳堂中間,嘴裡說道:"吾與母后所行之事傳入新鄭久矣,然未見廟堂有何反常之像,亦或寐生私下有所佈置兒未探知。

母后久在新鄭,可見寐身有何舉措?"姜後坐於廳堂主坐之上,臉上隱約可見擔憂之色,腦中快速回想著新鄭城中點滴,良久方才說道:"哀家久在新鄭,未見寐生有何異像,僅有祭仲,穎考叔等一班前朝舊臣進言寐生,但都一一被駁回。

城中亦未見添兵補防。

"說罷,輕低頭顱微微搖頭。

太叔段待其說完,快步行於母親面前,雙手抱拳,臉上難掩喜悅之請情說道:"既然如此,兒臣即刻出兵,趁其不備,一舉攻下新鄭,母后意下如何?"說到此處,其母姜後猛然抬頭,定眼望向太叔段,眼光之利,叔段此生未見,剎那間不知所措,只得斂容說道:"母后認為妥?"姜後目光依舊不離太叔段,定眼良久。

太叔段無奈拱手說道:"請母后示下!"隨即低頭不語。

寂靜處,只見燈火來回跳動,約莫盞茶功夫,姜手扶桌面慢慢起身,方才啟口說道:"冷麵以待,虛實難測,寐生及小便深有城府,喜怒不溢於言表!此事還需緩圖之,切不可操之過急!"太叔段見母后開口說話,神情鬆緩,起身上前,雙手攙扶姜問道:"依母后之意,當下兒臣如何行事?"姜後再三思索回道:"即然寐生不在乎西北邊境之民,其地亦不在乎,吾兒何不納入封邑之內!"太叔段喜出望外,連連誇其母良計妙策。

事後,太叔段連夜送姜後迴歸新鄭。

次日,京城守軍車馬穿梭,佈告貼滿全城,敕令西北全境,自即日起納入太叔封邑,年終貢賦需向太叔府繳納,脫離鄭公管轄。

公子呂打探得知此事,連夜面見鄭,將太叔段叛離行徑一一告知鄭公姬寐生,末了公子呂呂上言道:"京城之地已廣於新鄭,今又私自下令西北邊境聽其號令,並納入其封邑,並闊地至廩延,其狼子野心已是昭昭在目,如再不除之,恐其羽翼豐滿,民心歸附,其時悔之晚矣!臣請領兵前往平叛。

"說罷,拱手請命。

鄭公聽完走下案臺,行於門邊,眼觀門外暗夜蒼穹,公子呂立於鄭公身後,謂其說道:"叔段天性頑劣,不懂權謀之術,此舉定是母后教其為之,前者佔其民,便是打探孤心所想,因孤無為,未見虛實,是故侵佔其地,孤若出兵索要國土,母后在其側,孤之一顰一笑皆為其所知,定會告知叔段,其時必是一場血戰,兩敗俱傷,國力喪失,並周邊列強欺壓下,鄭國難有東山再起之時。

"聽完鄭公所說,公子呂方才明白此中厲害,開口問道:"若是如此局面,君上有何打算?"鄭公轉身走過公子呂身前說道:"叔段雖廣佔其地,然大勢收刮民才,百姓苦不堪言,民心盡失,這便是吾等唯一契機!"公子呂跟上兩步問道:"鄭公有何良策?還請明示老臣。

"鄭公轉身說道:"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!此事需叔父助孤一臂之力。

"公子呂聽其說完,拱手回道:"老臣當肝腦塗地,不負君上信任之託!"鄭公托起公子呂說道:"此事亦非難事,叔父只需派出可信之人,於太叔屬地廣不流言,惑其民心軍心,久則必定生亂,其時京城將不攻自破!"公子呂聽完大笑著說道:"此事便包在老臣身上!老臣定叫京城城內雞飛狗跳,滿城風雨,讓其不得安寧!"鄭公亦跟隨大笑說道:"孤便在此等侯叔父佳音!"公子呂行禮告辭,下去佈置具體事宜。

鄭公姬寐生卻是眉頭緊鎖自顧說道:"此事過後,望母后知難而退,勿使鄭國基業毀於一旦!"轉眼,數月過去。

閒時,太叔段正於廳中賞析西北邊境進貢寶物,看得入神之時,廳外甲士大聲來報,太叔段頓時火由心生,對其劈頭蓋臉一通大罵。

末了火氣漸消,不耐道:"何事如此急躁,又是何處刁民鬧事,一月之內來報數十次,以後此等事件不必來報,爾等處置便是!"說罷,轉眼繼續觀賞岸上寶物。

廳前甲士猛的被罵一通,早以亂了心神,此時方才緩過氣來繼續說道:"非亂民之事,乃是姜後駕到,屬下提前來報!"叔段聽說母后來到,對其又是一通怒罵:"愚笨,此事如何不先奏?愣著做甚,領人迎侯!"說罷,便朝門外衝去。

此時門外傳來姜後話音:"何事爭吵不休?"說罷,出現於門前。

太叔段見狀連忙上前行禮,隨後攙其母走入廳中,對其說道:"母后今日怎有清閒來兒臣府中坐坐?"母子相攙走進廳中,姜後看到滿桌珍寶,略帶輕蔑之意說到:"吾兒好興致!"太叔段手指桌上珍寶說道:"此乃封邑百姓奉送,母后如若喜歡,兒臣派人送往新鄭!"姜後笑著回道:"區區珠寶,不入哀家法眼,閒話不敘,哀家此前來有要事相商!"太叔段聞得母后如此說道,心領神會,朝隨身護衛使個眼色示意其退下,轉眼間廳堂之內只剩姜後叔段母子兒人,姜後首先開口說道:"近來,京城可有異樣?"太叔段走近姜後身旁回道:"一切有如平常,兒臣未見有何異樣。

"姜後反問道:"哀家聽聞京城多有亂民滋事,犯上作亂,可有此事?"太叔段神情散漫,端起桌上茶杯喝了一口回道:"區區幾處刁民生事,不勞母后掛心,兒臣已派兵平定!"姜後聽完大怒:"此等大事為何不報知哀家!"太叔段平白遭此一斥,不敢大意,連忙說道:"現今,兒臣手聚集甲兵數以千計,數百流民做亂,兒臣以為出兵平定便是,些許小事,不敢勞母后費神,望母后見諒!"說罷端起面前茶水遞於姜後。

然姜後臉色鐵青,拂袖起身怒道:"國事無小事,並在此關係緊張之刻,些許風吹草動,其背後或有驚天大謀,段兒怎可如此兒戲對待,其真不知禍將至矣?"太叔段被其如此訓說,已然明瞭此事非同小可,慌忙上前賠禮道:"兒臣實不知此事重大,母后見諒!"說罷,上前攙起姜後,細聲說道:"母后如是訓說兒臣,莫非新鄭已有所動?"姜後轉身怒視太叔段不置褒貶,隨即款款落坐,滿面疑容。

見此,太叔段連忙上前問道:"如此,兒臣該當何為?母后教我!"姜後抬頭望向太叔段說道:"哀家且問你,除此之外,城內還何異樣?"太叔段低頭回想城內之事,嘴裡說道:"自封邑闊增之後,並未見城內有何明顯異常,只是往來商旅漸多川流不息,多有新鄭商隊。

"說罷,低頭再三回想近日見聞,不多時見其繼續說道:"還有一事,便是西北邊境納入封邑以後,邊境之民競相湧向京城駐軍大營投身軍旅。

多有邊境商賈進京經商,向兒臣敬獻奇珍異寶,桌上這些便是。

母后以為此間種種是寐生所為?"姜後點點頭,隨即低頭不語。

太叔段本無城府,滿面惑色問道:"許人以兵,資敵以財,於他何益?寐身為何不出兵與兒臣一校高下,何故出此下策?"姜後面凝重說道:"寐生生性冷靜異常,心思縝密,凡要做之事,無不思之再三而行之,哀家雖猜不透其心所想,然由此觀之,寐生必有所防範,其後必有大做為,距動手之期不遠矣!"太叔段驚道:"如此,兒城該當何為?"姜後起身思慮,慢步來回行走於廳堂之內,約莫頓飯功夫,姜後掌擊桌面說道:"與其被動挨打,莫如主動出手!"太叔段起身驚問到:"如此是否可行?如今未窺新鄭實力幾許,便先行起兵,是否穩妥?母后可是深思熟慮?"姜後頓了頓回道:"箭在弦上,不得不發!"太叔段驚魂未定,細聲問道:"敢問母后如何行事?"姜後面色凝重說道:"縱觀京城發生之事,必是寐生在後策劃,若是待其佈局完成,你我只有束手就擒,與其如此不如趁敵未穩,主動出擊,或可有一線生機!如今維有盡起京城大軍攻打新鄭,哀家與爾裡應外合,必定一戰成功,其時,爾便是鄭國新君!"太叔段猶豫再三說道:"兒臣有一事不明不知當講不當講!"姜後心知太叔段其性優柔寡斷,然大事當前,且聽其如何說道,於是輕點其頭默許其言,太叔段得命繼續說道:"兒臣現已為京城太叔,封邑地抵廩延,綿延百里之搖,母后何不搬離新鄭,與兒臣共享富貴,守此一方樂土豈不快活?況寐生亦為母后之子,兒臣之兄,母后為何定要興刀兵奪君位?"姜後聽完按耐不住怒火說道:"哀家若不如此,現下豈有爾立足之地,哀家若不是為你,早已離開新鄭迴歸故國頤養天年,何用操此等閒心?"太叔段拗不過其母姜後利嘴,只得答應起兵,即日起清點兵馬,完繕護甲戰車,兩人約定十五日後進攻新鄭,其母為內應,攻城之日開啟城門,迎接太叔段大軍進城。

二人商議完此間細節,便各自回府。

公子呂自得鄭公姬寐生君令,要求打亂京城秩序,亂其軍心,惑其民心,讓其不戰自潰。

其後公子呂密又令舍下門客出發前往太叔段封邑,分三部暗中行事。

一部扮做西北邊境之民投身京城大營刺探軍情。

一部扮做商賈進京囤積壟斷糧貨,引起百姓慌亂滋事。

一部趁機奔走相告鄭公德行,勸其離段向鄭,並向太叔段進獻珍寶弱其心志。

近來京城城內車馬橫行,部隊調動頻繁,公子呂心中猜定將有大事發生。

果不其然,數日後探子奏報:太叔段積極調兵備戰,不日進攻新鄭,與城中內應約定,十日後,以火起為號,裡應外和攻破城池,殺鄭公奪君位。

公子呂聽完雙腿發軟搖搖欲墜,當即下令徹查內應系屬,並密切注意京城大軍動向。

當下進宮面見鄭公備說此事,鄭公聽完說道:"自即位以來,叔段得母后撐持,不斷挑釁君權,孤再三忍讓,望其收手回頭,事到如今,叔段已是無藥可治!公子呂聽令!"公子呂雙手抱拳躬身一禮大聲回到:"老臣在!"話音剛落,鄭公繼續說道:"著公子呂為前軍主將,領兵車二百,甲士三千開赴京城,堪平叔段亂黨!"說罷,大手一揮。

公子呂大聲回應領命,末了接著說道:"據探子奏報,太叔段謀劃,攻城之時,由城內應開啟城門,老臣斷定內應必是姜後無疑,不知君上如何處置!"鄭公回道:"叔父安心出征便是,內應交由孤來處置即可!"說罷,揮手示意其退下。

公子呂領命而出。

鄭公隨後傳令穎考叔,領新鄭護衛兵百人,圍困姜後府邸,不得君令,任何人不得出入。

公子呂帥部抵達京城,城牆百步開外列陣待命。

太叔段城頭張望,見其鋒芒難擋,下令緊閉城門,靜待姜後音訓。

公子呂勒馬在前,隨即大手一揮,戰旗舞動,百位精壯弓手前行十步,張弓搭箭,向城樓之上一輪疾射。

百隻長箭帶風唳之聲壓向太叔段,城樓守兵趕緊上前擋於太叔段身前,揮舞長劍劈砍飛至面前弓箭,護送太叔段走下城樓。

其間多位甲士身著飛箭負傷,城樓守軍揀起地上掉落長箭,只見箭頭下均綁縛羊皮紙一張。

解下觀之,或戰表或誘降書,再觀城外,只見公子呂帥部徐徐退去,於十裡外安營紮寨。

經此一鬧,城內公子呂細作盡皆得知鄭公即將攻城,便按先前公子呂部署,一部大勢宣傳鄭公德行,鼓動百性背段,一部述說鄭師迅猛,策動京城軍兵降鄭之心。

及至次日,公子呂再次揮師城下弱戰。

太叔段苦等數日,未有姜後資訊,無奈只得領軍出城接戰。

兩軍接戰,太叔段張口欲待說話,公子呂不待其說出口,抽出配劍,帥先殺出。

太叔段所部見狀,早已自亂陣角,紛紛退入城中,只得下令撤兵,關閉城門。

公子呂亦鳴金收兵,窮寇不追,下令回營待命。

再說太叔段自初戰失利,堅守城池再不出戰,接連派出十數人出城打探姜後訊息,皆石城大海不見迴音。

城中百姓見其守軍不堪鄭師衝殺一回,盡起避戰之心,在鄭軍細做帶領下,紛紛拿趁手工具,開開城門包圍段府。

公子呂見城中火亂像叢生,心知鄭公初定攻段謀略已獲成功,立時清點兵馬殺向城中,順利佔領京城全境。

太叔段見大勢已去,帥部殺出重圍,在其部卒護衛下逃奔鄢邑。

公子呂帥鄭師兵卒撲滅城中大火安撫百姓,處理完善後事宜,隨即上書鄭公報奏戰給果,並報知主謀叔段逃脫奔向鄢地,請示是否追擊。

鄭公姬寐生收知戰表,吩咐公子呂原地駐防修城安民,自己親帥精兵出戰鄢地追剿叔段餘孽。

日將西下,紅霞滿天,兩軍對壘鄢邑。

鄭公姬寐生帥軍列陣城下,叔段糾集殘兵敗卒千餘堅守城池。

鄭公繾軍士手持使節邀約敵將叔段女牆對話。

叔段使人於女牆下襬上茶几,鄭公叔段兩邊坐下,叔段首先開口說道:"一晃,十餘載轉眼即逝,不曾想,今日以此方式與君相談!"說罷,端起按上茶杯倒滿茶水,推至鄭公面前。

鄭公正襟危坐面色肅穆問道:"你可知錯?"叔段放下手茶壺,望天一笑回道:"君上此說猶如三歲小兒爭辯之辭。

自古王室如此情如紙薄,今日君上問吾是否知錯,吾確不只何錯!"鄭公反駁道:"兄弟同心者亦比比皆是,弟何不與孤同心,振興鄭國,弟只需歸降於孤,孤便可赦弟無罪,與孤同掌鄭國,切不可錯上加錯。

"叔段苦笑著搖搖頭說道:"時至今日,為時已晚矣,縱使君上能饒吾性命,吾亦會被滿朝臣工唾沫淹斃。

只求君上饒吾妻兒性命,吾死亦瞑目!"說罷,端起桌上茶杯,雙手半舉接著說道:"吾以茶代酒,弟在此別過!"說罷,一飲而盡,隨即起身離去。

鄭公端坐原地目送叔段身影消失去忙忙沙塵之中。

良久鄭公亦起身迴歸本陣,偉岸身軀於沙塵風暴中若隱若現,風吹披風莎莎做響。

不多時兩軍對壘沙場,太叔段緩緩抽出配劍,揮劍向前喊聲:“殺!”

領頭殺向鄭公。

鄭公將之左手高舉過頂,進而快速揮下,隨即輕閉雙眼,微抬其頭望向天際。

身後甲士得令猶如脫韁野馬奮勇向前,戰車齊飛撞向敵。

約莫頓飯功夫,鄭軍大勝,叔段身死亂軍之中,其軍皆被殺城下。

鄭公下令兵士集城下陣亡將士遺體好生安葬,並命隨身副將留城安民,隨後獨自乘車離去!鄭公回到新鄭,首先來到太后府邸。

進門鄭公手指姜後怒道:"驅叔段離京城,斬其首於鄢邑城下,爾挑的血脈相殘,孤今獨掌鄭過大權,爾還有何話可說。

"姜後冷麵已待說道:"只吝叔段心地善良,無爾般殘忍手段,以至今日之敗。

"鄭公姬寐生怒火沖天走出門外,對門外侯命甲士及穎考叔說道:"太后姜氏做亂犯上,縷教不改,罪孽深重!自今起交由穎考叔押赴穎城看守,不得還朝!"說罷,扭轉其頭朝向廳內姜後大聲說道:"不及黃泉,永不相見!"穎考叔等從未見鄭公生出如此怒火,亦不知如何上前勸阻,只得眼看鄭公拂袖離去!隨後穎考叔奉命請出姜後,配以車駕送離新鄭,困於穎城府邸。

匆匆一月轉眼過,平定叔段之後,國內無大事,鄭公姬寐生帥部穎城狩獵,提升部隊戰鬥力,並彰顯鄭國國力,以達震懾諸侯。

一日下來,收穫頗豐,鄭公姬寐生與大夫穎考叔並馬同行,不時發出陣陣爽郎笑生。

穎考叔心中歡喜面對鄭公說道:"許久未見君上開懷暢笑,老臣甚是欣慰!"鄭公笑著回道:"許久未活動筋骨,今日馳騁原野頓覺心情舒暢,一吐心中鬱悶之氣!"說罷,手持馬鞭指轉身指向背後車上獵物接著說道:"車上飛禽走獸,大夫挑其所愛,也免有人說道孤愛獨食。

"說罷,兩人再次望天大笑。

穎考叔心情愉悅順口說道:"老臣在此謝過君上,老母病臥在床已有時日,命數將近,食子之食八十餘載,未嘗君上賞賜之羹,心中猶怨。

今獲君上恩賜,吾母得償所願,死亦含笑九泉!"待其說完,鄭公點頭讚賞道:"大夫真孝子,今日所獲一半贈與大夫!"穎考叔聽其如是說連搖其手說道:"家中維餘吾母二人,用不了這許多!姜後囚禁於此,君上何不賜於姜後?"聽其說完,鄭公面色突變肅穆冷冷說道:"太后近來可好?"穎考叔回道:"身體安康,只是少見生機。

君上賞其食,姜後感其恩,人有其念便有求生之望,或可救其命。

"鄭公目望前方冷冷說道:"已是大夫之物,大夫做主便是。

"說罷,策馬向前,一路賓士。

穎考叔等後續部隊不敢掉以輕心,一路緊隨不捨,一行人等激起一路煙塵奔歸穎城營區。

穎考叔辭罷鄭公姬寐生,便車載所獵珍禽前往姜後困壓府邸。

進門便見姜後獨做門前,兩眼無神望向門外,形容枯瘦兩鬢斑白。

穎考叔上前行禮道:"老臣拜見太后,今日君上狩獵穎城,獵獲許多珍禽異獸,特命老臣押送太后!"只見其不為所動,呆坐原地目光呆滯,穎考叔搖搖頭嘆了口氣,吩咐兵士將車上貨物搬進太后府邸,自己翻身上馬,獨自前望穎城營區。

進得營區,穎考叔直奔中軍大帳,撥開簾罩只見鄭公坐於將臺,手持刻刀批閱百官上書,臺頭看見穎考叔走進帳中,連忙起身說道:"大夫來得正是時候,孤正有要事於大上商議!"說罷,伸手示意穎考叔就坐,自己已亦於主坐落坐。

穎考叔此次前來本是為姜後之事,見鄭公說道有要事相商,心中思道那定是邦國大事,且聽是何大事,便問道:"君上請說!"鄭公徐徐道來:"自鄢邑一戰,叔段叛亂黨羽剿滅殆盡,然其子公叔滑趁亂逃往衛國,衛公助其奪回叔段屍首葬於衛國附屬國共國境內,稱其為共叔段,並不斷出兵襲擾吾國便境。

就在剛才,收到邊境守軍戰報,衛國已佔領吾國廩延地區,衛國如此挑釁,不知大夫有何見解?"穎考叔當即回道:"是可忍孰不可忍,君上一聲令下,老臣此刻便領兵前往邊境奪回鄭國屬地!"鄭公伸手示意穎考叔坐下,並面帶笑容說道:"大夫忠勇可嘉,不難見父君寧舍十城,不捨大夫之情!"穎考叔回禮道:"君上謬獎,老臣愧不敢當!"鄭公笑著說道:"大父不必多禮。

當下形勢還是免動刀兵為好,衛國隸屬強國,如若衝突加劇,以鄭國一之力難以全勝,當下還以邦國交涉索要失地是為上策!"穎考叔回道:"還是君上考慮周全,若要為使,祭仲大夫當為首選!"鄭公姬寐生笑著回道:"孤心亦是所想!"說罷,望向穎考叔,只見面容緊鎖滿目愁容色,見壯鄭公接著說道:"大夫此必前來可是有事找孤!"穎考叔聞言轉眼望向鄭公,隨即拱手說道:"此前老臣前往太后府邸奉送生活所需,見其神色憔悴形體枯瘦,定是多日不進水米所至,長此以往恐時日無多,老臣心下不忍,特來稟奏君上,望君上能前往勸之!"鄭公聞言收斂容顏其身走上將臺,眼望壁上地圖,良久背對穎考叔說道:"孤心中亦有諸多疑惑有待母后為其解之,然孤於眾人面前許下重諾,不到黃泉永不相見,孤若失信於此,何以立信於國!"說罷,長嘆一口氣。

穎考叔低頭思慮一翻,隨即說道:"老臣心思一策,不知是否可行?"鄭公轉身望向穎考叔,穎考叔會意繼續說道:"君上許諾黃泉相見,臣思何不掘地見泉,即而隧道相見,其時誰人敢言君上違諾失信!"鄭公依舊面無表情說道:"此事便交穎考叔辦理!"既而君臣相辭,穎考叔得令選地掘隧自不必說,鄭公姬寐生此時則是心中五味雜陳。

不消旬日,隧道已城。

穎考叔名之"黃泉洞",隨後引鄭公姜後於洞中相見。

兩人相見良久無人開口,穎考叔帶其部署退出洞外守候。

洞內燭火通明猶如白晝,鄭公姬寐生望向姜後首先開口說道:"這便是你所要結果?"姜後聞言不為所動,目觀地上兩眼無光。

鄭公繼續說道:"孤與叔段均為爾所生,爾為何獨愛叔段,於孤視之於棄子,孤何罪於爾?"姜後冷冷說道:"論罪便罪在爾生來哀家便知爾將為一代神武英明之君。

"鄭後盡顯詫異之請問道:"即知如此,為和助段挑起兄弟之爭,至叔段客死異鄉?孤若為明君,於國於爾皆是有利。

孤不明!"說罷,輕搖其頭。

姜後則滿目淚水說道:"哀家亦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,天下之母豈有不愛兒之力理!"說罷,嘆了口氣接著說道:"自古忠孝兩難全,哀家得申侯所救,留得性命,為報其恩,隻身入鄭。

其時周室新君即位,鄭於周室領邦,其實武公開疆僻土,其勢正猛,申侯為周室長遠計,命哀家扶其弱君即位。

叔段生性頑劣,素無大志氣,哀家本想求德武公立段為君,奈何武公不肯點頭,哀家不得以之下出此下策,然缺害的段兒身死異鄉,哀家亦無所求,只想隨之去,這俗世之間是是非非,皆與我無關!"鄭公聽及此處心知姜後已然悔改,於國無害,為救其性命脫口說道:"母后好糊塗也,殊不知世事難料,大勢所驅,豈是你我一界凡人所能改變。

前塵舊事不提也罷,母后雖失叔段,然有寐生,母后好自為之!"說罷,轉身離去。

姜後亦由穎考叔護送回府。

自此母子二人每逢月中,皆於洞中相聚。

時日久矣,母子情感復甦,姜後面色生出血色,漸顯生機之像,晚年安享於穎城,再不爭俗世是非。
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

新書推薦

朕真的就想當個昏君啊 極品門生之我來自現代 白鶴衛 莫個夜晚的聲音 穿越漢朝篡國王莽 我們的抗戰 家父隋煬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