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U看書

第047章 北杏齊始霸 會柯魯索遂

天才一秒記住【UU看書】地址:www.uukanshu.co

公元前681年,新春伊始,氣象萬千,中原局勢,日新月異,管夷吾入齊三載,厲兵秣馬,安邦富民,助齊愈加強盛,呈一家獨大之勢,春初首朝,齊公姜小白依此詔眾商討國事。

朝鼓宣天,如春雷陣陣,震聾發聵,禮樂四起,似雪崩凌裂,撼人心魄,文武諸臣按部就班,縱列有序行入朝堂,好一番大國景象。

諸眾朝賀,君臣禮畢,齊公姜小白謂眾奮言道:“寡人即位之初,齊室亂像叢生,百廢待興,至今不過三載,則見新生煥發,聳立東方,此皆仰賴眾卿之功,謹向諸卿求教治國之策!”

大夫管夷吾聞言上表,禮言道:“微臣不才,入齊三年,頗有心得,現將之梳理成文,以佐君上理政!”

侍臣取而獻上,齊公姜小白接而閱之,觀其文日:“凡治國之道,必先富民。

民富則易治也,民貧則難治也。

奚以知其然也?民富則安鄉重家,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,敬上畏罪則易治也。

民貧則危鄉輕家,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,凌上犯禁則難治也。

故治國常富,而亂國常貧。

是以善為國者,必先富民,然後治之。

昔者,七十九代之君,法制不一,號令不同,然俱王天下者,何也?必國富而粟多也。

夫富國多粟生於農,故先王貴之。

凡為國之急者,必先禁末作文巧,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遊食,民無所遊食則必農。

民事農則田墾,田墾則粟多,粟多則國富。

國富者兵強,兵強者戰勝,戰勝者地廣。

是以先王知眾民、強兵、廣地、富國之必生於粟也,故禁末作,止奇巧,而利農事。

今為末作奇巧者,一日作而五日食。

農夫終歲之作,不足以自食也。

然則民捨本事而事末作。

捨本事而事末作,則田荒而國貧矣。

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,而上徵暴急無時,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。

耕耨者有時,而澤不必足,則民倍貸以取庸矣。

秋糴以五,春糶以束,是又倍貸也。

故以上之證而倍取於民者四,關市之租,府庫之徵粟十一,廝輿之事,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。

夫以一民養四主,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,粟少而民無積也。

嵩山之東,河汝之間,蚤生而晚殺,五穀之所蕃孰也,四種而五獲。

中年畝二石,一夫為粟二百石。

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,農夫以粥子者,上無術以均之也。

故先王使農、士、商、工四民交能易作,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。

是以民作一而得均。

民作一則田墾,奸巧不生。

田墾則粟多,粟多則國富。

奸巧不生則民治。

富而治,此王之道也。

不生粟之國亡,粟生而死者霸,粟生而不死者王。

粟也者,民之所歸也;粟也者,財之所歸也;粟也者,地之所歸也。

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。

故舜一徙成邑,二徙成都,參徙成國。

舜非嚴刑罰重禁令,而民歸之矣,去者必害,從者必利也。

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,故天下之民歸之。

所謂興利者,利農事也;所謂除害者,禁害農事也。

農事勝則入粟多,入粟多則國富,國富則安鄉重家,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、驅眾移民,至於殺之,而民不惡也。

此務粟之功也。

上不利農則粟少,粟少則人貧,人貧則輕家,輕家則易去、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,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,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、守不必固矣。

夫令不必行,禁不必止,戰不必勝,守不必固,命之曰寄生之君。

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。

粟者,王之本事也,人主之大務,有人之塗,治國之道也.”

齊公姜小白一氣覽畢,奮然收卷神采飛揚道:“好一個治國之道,敢問何以富民?”

大夫管夷吾回日:“富民之法,牧民為上!”

齊公姜小白申手請日:“願聞詳情!”

大夫管夷吾執言回日:“凡有地牧民者,務在四時,守在倉廩。

國多財,則遠者來,地舉闢,則民留處;倉廩實,則知禮節;衣食足,則知榮辱;上服度,則六親固。

四維張,則君令行。

故省刑之要,在禁文巧,守國之度,在飾四維,順民之經,在明鬼神,只山川,敬宗廟,恭祖舊。

不務天時,則財不生;不務地利,則倉廩不盈;野蕪曠,則民乃菅,上無量,則民乃妄。

文巧不禁,則民乃淫,不璋兩原,則刑乃繁。

不明鬼神,則陋民不悟;不只山川,則威令不聞;不敬宗廟,則民乃上校;不恭祖舊,則孝悌不備;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.”

齊公姜小白接言問日:“何謂四維?”

大夫管夷吾秉奏道:“國有四維,一維絕則傾,二維絕則危,三維絕則覆,四維絕則滅。

傾可正也,危可安也,覆可起也,滅不可復錯也。

何謂四維?一曰禮、二曰義、三曰廉、四曰恥。

禮不踰節,義不自進。

廉不蔽惡,恥不從枉。

故不踰節,則上位安;不自進,則民無巧詐;不蔽惡,則行自全;不從枉,則邪事不生.”

齊公姜小白愕然回問道:“如此便可興國也?”

大夫管夷吾謹言答日:“還需四順!”

齊公姜小白還請道:“何謂四順?”

大夫管夷吾隨言道:“政之所興,在順民心。

政之所廢,在逆民心。

民惡憂勞,我佚樂之。

民惡貧賤,我富貴之,民惡危墜,我存安之。

民惡滅絕,我生育之。

能佚樂之,則民為之憂勞。

能富貴之,則民為之貧賤。

能存安之,則民為之危墜。

能生育之,則民為之滅絕。

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,殺戮不足以服其心。

故刑罰繁而意不恐,則令不行矣。

殺戮眾而心不服,則上位危矣。

故從其四欲,則遠者自親;行其四惡,則近者叛之,故知予之為取者,政之寶也!”

齊公姜小白惑而問日:“可否與眾詳解?”

大夫管夷吾拱手禮言道:“微臣謹以十一經為君疏之!”

齊公姜小白揮臂相請道:“管子請講!”

說罷,掃襟落座,充耳細聞。

大夫管夷吾款款道來,應日:“錯國於不傾之地,積於不涸之倉,藏於不竭之府,下令於流水之原,使民於不爭之官,明必死之路,開必得之門。

不為不可成,不求不可得,不處不可久,不行不可復。

錯國於不傾之地者,授有德也;積於不涸之倉者,務五穀也;藏於不竭之府者,養桑麻育六畜也;下令於流水之原者,令順民心也;使民於不爭之官者,使各為其所長也;明必死之路者,嚴刑罰也;開必得之門者,信慶賞也;不為不可成者,量民力也;不求不可得者,不疆民以其所惡也;不處不可久者,不偷取一世也;不行不可復者,不欺其民也;故授有德,則國安;務五穀,則食足;養桑麻,育六畜,則民富;令順民心,則威令行;使民各為其所長,則用備;嚴刑罰,則民遠邪;信慶賞,則民輕難;量民力,則事無不成;不疆民以其所惡,則軸偽不生;不偷取一世,則民無怨心;不欺其民,則下親其上.”

齊公姜小白笑道:“君親民和,政之臻境,寡人何以達此境界?”

大夫管夷吾隨笑回道:“奉以六親五法,可遂君願!”

齊公姜小白急而求言道:“管子教我!”

大夫管夷吾當即釋道:“以家為鄉,鄉不可為也。

以鄉為國,國不可為也。

以國為天下,天下不可為也。

以家為家,以鄉為鄉,以國為國,以天下為天下。

毋曰不同生,遠者不聽。

毋曰不同鄉,遠者不行。

毋曰不同國,遠者不從。

如地如天,何私何親?如月如日,唯君之節。

御民之轡,在上之所貴。

道民之門,在上之所先。

召民之路,在上之所好惡。

故君求之,則臣得之。

君嗜之,則臣食之。

君好之,則臣服之。

君惡之,則臣匿之。

毋蔽汝惡,毋異汝度,賢者將不汝助。

言室滿室,言堂滿堂,是謂聖王。

城郭溝渠,不足以固守;兵甲疆力,不足以應敵;博地多財,不足以有眾。

惟有道者,能備患於未形也,故禍不萌。

天下不患無臣,患無君以使之。

天下不患無財,患無人以分之。

故知時者,可立以為長。

無私者,可置以為政。

審於時而察於用,而能備官者,可奉以為君也。

緩者後於事。

吝於財者失所親,信小人者失士.”

齊公姜小白得意揚聲道:“及今略有小成,其後何所行?”

大夫管子吾奉言上諫道:“當行霸王之法!”

齊公姜小白驚而問道:“何謂霸王?”

大夫管夷吾另取一策獻上,隨言道:“謹請君上詳閱!”

見此,齊公姜小白快步行下堂中,取而閱之,觀日:“霸王之形;象天則地,化人易代,創制天下,等列諸侯,賓屬四海,時匡天下;大國小之,曲國正之,強國弱之,重國輕之;亂國並之,暴工殘之:僇其罪,卑其列,維其民,然後王之。

夫豐國之謂霸,兼正之國之謂王。

夫王者有所獨明。

德共者不取也,道同者不王也。

夫爭天下者,以威易危暴,王之常也。

君人者有道,霸王者有時。

國修而鄰國無道,霸王之資也。

夫國之存也,鄰國有焉;國之亡也,鄰國有焉。

鄰國有事,鄰國得焉;鄰國有事,鄰國亡焉。

天下有事,則聖王利也。

國危,則聖人知矣。

夫先王所以王者,資鄰國之舉不當也。

舉而不當,此鄰敵之所以得意也。

夫欲用天下之權者,必先佈德諸侯。

是故先王有所取,有所與,有所詘,有所信,然後能用天下之權。

夫兵幸於權,權幸於地。

故諸侯之得地利者,權從之;失地利者,權去之,夫爭天下者,必先爭人。

明大數者得人,審小計者失人。

得天下之眾者王,得其半者霸。

是故聖王卑禮以下天下之賢而王之,均分以釣天下之眾而臣之。

故貴為天子,富有天下,而伐不謂貪者,其大計存也。

以天下之財,利天下之人;以明威之振,合天下之權;以遂德之行,結諸侯之親;以好佞之罪,刑天下之心;因天下之威,以廣明王之伐;攻逆亂之國,賞有功之勞;封賢聖之德,明一人之行,而百姓定矣。

夫先王取天下也,術術乎大德哉,物利之謂也。

夫使國常無患,而名利並至者,神聖也;國在危亡,而能壽者,明聖也。

是故先王之所師者,神聖也;其所賞者,明聖也。

夫一言而壽國,不聽而國亡,若此者,大聖之言也。

夫明王之所輕者馬與玉,其所重者政與軍。

若失主不然,輕予人政,而重予人馬;輕予人軍,而重與人玉;重宮門之營,而輕四境之守,所以削也。

夫權者,神聖之所資也;獨明者,天下之利器也;獨斷者,微密之營壘也。

此三者,聖人之所則也,聖人畏微,而愚人畏明;聖人之憎惡也內,愚人之憎惡也外;聖人將動必知,愚人至危易辭。

聖人能輔時,不能違時。

知者善謀,不如當時。

精時者,日少而功多。

夫謀無主則困,事無備則廢。

是以聖王務具其備。

而慎守其時。

以備待時,以時興事,時至而舉兵。

絕堅而攻國,破大而制地,大本而小標,埊近而攻遠。

以大牽小,以強使弱,以眾致寡,德利百姓,威振天下;令行諸侯而不拂,近無不服,遠無不聽。

夫明王為天下正,理也。

按強助弱,圉暴止貪,存亡定危,繼絕世,此天下之所載也,諸侯之所與也,百姓之所利也,是故天下王之。

知蓋天下,繼最一世,材振四海,王之佐也。

千乘之國得其守,諸侯可得而臣,天下可得而有也。

萬乘之國失其守,國非其國也。

天下皆理己獨亂,國非其國也;諸侯皆令己獨孤,國非其國也;鄰國皆險己獨易,國非其國也。

此三者,亡國之徵也。

夫國大而政小者,國從其政;國小而政大者,國益大。

大而不為者,復小;強而不理者,復弱;眾而不理者,復寡;貴而無禮者,復賤;重而凌節者,復輕,富而驕肆者,復貧。

故觀國者觀君,觀軍者觀將,觀備者觀野。

其君如明而非明也,其將如賢而非賢也,其人如耕者而非耕也,三守既失,國非其國也。

地大而不為,命曰土滿;人眾而不理,命曰人滿;兵威而不止,命曰武滿。

三滿而不止,國非其國也。

地大而不耕,非其地也;卿貴而不臣,非其卿也;人眾而不親,非其人也。

夫無土而欲富者憂,無德而欲王者危,施薄而求厚者孤。

夫上夾而下苴、國小而都大者弒。

主尊臣卑,上威下敬,令行人服,理之至也。

使天下兩天子,天下不可理也:一國而兩君,一國不可理也;一家而兩父,一家不可理也。

夫令,不高不行,不摶不聽。

堯舜之人,非生而理也;桀紂之人,非生而亂也。

故理亂在上也。

夫霸王之所始也,以人為本。

本理則國固,本亂則國危。

故上明則下敬,政平則人安,士教和則兵勝敵,使能則百事理,親仁則上不危,任賢則諸侯服。

霸王之形,德義勝之,智謀勝之,兵戰勝之,地形勝之,動作勝之,故王之。

夫善用國者,因其大國之重,以其勢小之;因強國之權,以其勢弱之;因重國之形,以其勢輕之。

強國眾,合強以攻弱,以圖霸。

強國少,合小以攻大,以圖王。

強國眾,而言王勢者,愚人之智也;強國少,而施霸道者,敗事之謀也。

夫神聖,視天下之形,知動靜之時;視先後之稱,知禍福之門。

強國眾,先舉者危,後舉者利。

強國少,先舉者王,後舉者亡。

戰國眾,後舉可以霸;戰國少,先舉可以王。

夫王者之心,方而不最,列不讓賢,賢不齒第擇眾,是貪大物也。

是以王之形大也。

夫先王之爭天下也以方心,其立之也以整齊,其理之也以平易。

立政出令用人道,施爵祿用地道,舉大事用天道。

是故先王之伐也,伐逆不伐順,伐險不伐易,伐過不伐及。

四封之內,以正使之;諸侯之會,以權致之。

近而不服者,以地患之;遠而不聽者,以刑危之。

一而伐之,武也;服而舍之,文也;文武具滿,德也。

夫輕重強弱之形,諸侯合則強,孤則弱。

驥之材,而百馬伐之,驥必罷矣。

強最一伐,而天下共之,國必弱矣。

強國得之也以收小,其失之也以恃強。

小國得之也以制節,其失之也以離強。

夫國小大有謀,強弱有形。

服近而強遠,王國之形也;合小以攻大,敵國之形也;以負海攻負海,中國之形也;折節事強以避罪,小國之形也。

自古以至今,未嘗有先能作難,違時易形,以立功名者;無有常先作難,違時易形,無不敗者也。

夫欲臣伐君,正四海者,不可以兵獨攻而取也。

必先定謀慮,便地形,利權稱,親與國,視時而動,王者之術也。

夫先王之伐也,舉之必義,用之必暴,相形而知可,量力而知攻,攻得而知時。

是故先王之伐也,必先戰而後攻,先攻而後取地。

故善攻者料眾以攻眾,料食以攻食,料備以攻備。

以眾攻眾,眾存不攻;以食攻食,食存不攻;以備攻備,備存不攻。

釋實而攻虛,釋堅而攻膬,釋難而攻易。

夫摶國不在敦古,理世不在善攻,霸王不在成曲。

夫舉失而國危,刑過而權倒,謀易而禍反,計得而強信,功得而名從,權重而令行,固其數也。

夫爭強之國,必先爭謀,爭刑,爭權。

令人主一喜一怒者,謀也;令國一輕一重者,刑也;令兵一進一退者,權也。

故精於謀,則人主之願可得,而令可行也;精幹刑,則大國之地可奪,強國之兵可圉也;精於權,則天下之兵可齊,諸侯之君可朝也。

夫神聖視天下之刑,知世之所謀,知兵之所攻,知地之所歸,知令之所加矣。

夫兵攻所憎而利之,此鄰國之所不親也。

權動所惡,而實寡歸者強。

擅破一國,強在後世者王。

擅破一國,強在鄰國者亡.”

閱罷,齊公姜小白奮然側首問日:“寡人可稱霸王否?”

大夫管夷吾回日:“我亦不知,可行盟試之!”

齊公姜小白震臂贊日:“管子大才!”

聞之君臣問答,相邦鮑叔牙由衷傾慕管夷吾大才,隨即出列上言道:“請君委以相職!”

齊公姜小白還視相邦鮑叔牙,柔色慰言道:“叔牙乃國之棟樑,不可與失,居相職無可厚非,然管子之才,不居相職,亦實是無禮屈才!寡人意,齊設兩相,管子職左,叔牙職右,眾卿以為可否!”

聞言,眾臣齊賀,齊公姜小白亦轉身登臨君位,即著刀筆吏篆書檄送諸侯,邀眾北杏會盟。

不及半月,北杏祭天之所築成,壇起三層,高約三丈,左懸鐘,右設鼓,先陳天子虛位於上,旁設反坫,玉帛器具,整齊有序,又預備館舍數處,以供諸侯使臣居住,悉要寬敞合適,盟典盛況,禮及王權。

而受邀諸侯,或承齊之強,欣然應邀前往,或嗤齊違禮,咒言不與赴會,或搖擺不定,默然無動於衷。

春二月初二,寄意龍抬頭之名,齊公姜小白詔令行啟北杏盟典。

是日,以齊公姜小白為首,宋、陳、蔡、邾四君副之,五邦攜手,同登祭壇,祀天祈地,歃血為盟。

禮畢,齊公姜小白居高望下,攤臂揚言道:“今之盛況,古之未有,皆仰天子之德,吾號尊王攘夷,未來與會者,皆為不尊王室,吾必奉天討之!首伐至惡者,詆譭諸侯,藐視王權,遂邑當先,望眾隨我同出,伐罪誅惡,以安天下!”

其言動人,其意從私,諸眾心知肚明,雖無助齊之意,面上還需呈齊之好,是以齊言賀日:“齊公大義!”

鼓樂復齊,北杏會盟完美收場,及至還邦朝會,齊公姜小白問日眾臣:“北杏盟會之上,寡人提議伐隨,可有盟邦使軍前來?”

右相鮑叔牙回日:“至此無人響應!”

齊公姜小白起身嗔言道:“盡皆陽奉陰違之徒,終有一日,必叫人等俯首稱臣,聽命於我!”

右相鮑叔牙隨言道:“區區遂邑,一戰可下,何需諸侯鑲助,我則更好藉此立威,使之諸侯不敢輕視我言!”

齊公姜小白拍案讚道:“管子所言甚是,謹拜為將,即日起兵伐遂!”

左相管夷吾隨言諫阻道:“君上稍安,值此春耕之際,起兵伐外,必誤農時,為之小小遂邑,而絕一秋收成,實屬不值,待至夏閒之時,再行發兵取之不遲!”

齊公姜小白點頭示可,隨即詔命眾臣依言行事,農器糧種務要予民齊全,湖河溝渠務要暢通無阻,以確保春耕無誤。

簡短截說,一春無事,轉眼即至酷夏六月,依著前言,右相鮑叔牙受齊公之命掛帥出征,統兵兩萬直赴遂邑。

戰報傳來,遂候虞熹自知不敵,即向魯室請援。

魯公姬同獲書,即召群臣商議,謂眾言日:“遂遇齊襲,請援於我,我意遂乃魯之屬邦,切不可落入齊人之手,眾卿可有良策退敵!”

大夫曹劌出而上言道:“齊人預謀而來,決無勸退之法,唯有與之一戰,臣請為將,領軍退齊!”

不待音落,一將搶出言道:“殺雞焉用宰牛刀,區區兩萬齊兵,何足道哉?末將往之,定叫其有來無回!”

魯公姬同舉目望之,乃小將曹沫也,由是喜道:“也好,將軍軍務繁忙,寡人亦需將軍侍留左右,隨時行言上策,且由曹沫代將軍去此一戰!”

眾卿躬身奉命,進而各行其是,籌措糧草,鍛造軍備,以確保前線爭戰無虞。

還說曹沫,乃曹劌之子也,以勇力聞名於世,魯公姬同喜之,遂使之隨父從軍錘鍊,及後爭齊戰宋,無不奮勇當先,立下赫赫戰功,如今已然成為魯室一員驍將。

時過旬日,遂邑告急,魯將曹沫受命整軍出征,晝夜急行軍,刻日即抵遂邑。

不及休歇,魯將曹沫緊隨遂候虞熹登臨城頭查視敵情,只見齊軍兵分三面圍定遂城,不分時段輪番上陣搶城,虧得遂邑古城堅韌不拔,方得抵住齊軍整十日猛攻,一直守到魯室援軍到來。

觀之半晌,魯將曹沫一時也無良策退敵,好在遂邑糧草頗豐,堅持十天半月不成問題,且魯軍匆忙趕來,亦需時日休整,由是與遂候虞熹商定,暫時仍以踞城堅守為上,隨之細察齊軍動向尋其破綻,而後伺機破敵。

果不其然,十數天攀城作戰,齊軍疲態盡顯,鋒芒不再,還觀魯軍居城養精蓄銳,兵鋒正盛。

謂之此情,魯將曹沫大喜,決意趁齊軍輪換之時,領軍突出與之決戰。

打定主意,入見遂候,遂候虞熹則憂日:“將軍此舉是否過於冒險?齊軍與我爭戰多日,想必所攜糧草已然不多,我等只需堅守待變,彼之糧草耗盡,必自退也!”

魯將曹沫舉手弗言道:“遂候此言差矣!拒守退敵,只是偏解,致齊勿再犯遂,乃是正義。

何以成事?便要主動出擊,將其徹底擊潰,令其知我頑勇不可欺,從此不敢予我用兵,遂方安也!”

遂候虞熹拗其不過,遂應其出戰之請,己則領得本部兵馬鎮守遂城。

午後申時,乃人最為困頓之時,恰又遇得齊軍此時換陣,魯將曹沫趁勢領軍衝出,尋敵決戰。

殊不知,此乃齊軍誘敵之計,自魯將曹沫領軍入遂,右相鮑叔牙深知破城已然無望,遂著三軍減緩拔城攻勢,意即誘敵出城決戰。

而見魯將曹沫攜軍衝出,右相鮑叔牙心中暗喜,遂令前軍暫停攻城,撤退十里待戰,而後軍林中萬餘伏兵,早已等候多時矣!魯將曹沫從軍多年,亦非等閒之輩,追出數里,而見齊軍潰退之時,行伍整齊劃一,車同軌,旗飄揚,金鼓抑揚頓挫,遂擎劍在手,急令三軍止行,觀之片刻,一聲令下:“退!”

方才下令疾追,繼而又令速退,三軍將士茫然不知所措,然將令難違,當即後軍變前軍,調轉馬頭急退。

雖有魯將曹沫察情及時退兵,而使魯軍未入齊軍伏擊圈,然齊室伏兵躍出於後緊追,亦使魯軍措手不及,留下千餘將士遺體。

見之魯軍敗退歸來,遂候虞熹急令開城迎進,兩廂入見,魯將曹沫憤而拍案,嘆日:“悔未聽從遂候之言,致有今日之敗,我之罪也!”

遂候虞熹慰言道:“將軍無需太過自責,好在將軍明察秋毫,及時止步退兵,未致過大損傷,遂邑還在我手,以我現有兵力,拒敵於城下,當無難事,敢請將軍勵精更始,領之我等禦敵!”

魯將曹沫起身整飭盔甲,拱手愧言道:“遂候所言甚是,且領卑職上城視敵!”

遂候虞熹懇首默語,轉身行出頭前帶路,魯將曹沫緊隨其後。

不多時,二人同臨城頭,自上而下視之,但見齊軍三面圍定遂城,一如從前,然似乎並無進軍搶城之意。

有鑑於前者輕敵之過,魯將曹沫不敢大意,遂令三軍嚴加戒備,緊盯敵軍動向,不得有絲毫懈怠。

兩軍如此僵持得整整一夜,次日清晨,伴隨雄雞唱曉,齊營傳來陣陣鉦聲,只見齊軍望北有序而退。

謂之齊軍退兵,遂邑魯軍大聲歡呼,唯見遂候虞熹憂心忡忡,側首望向魯將曹沫問日:“齊軍有備而來,誓取遂邑,豈能如此輕易退兵?”

魯將曹沫大笑寬慰道:“定如遂候所料,齊軍糧草耗盡自退矣!卑職這便領軍隨後掩殺!”

遂候虞熹伸手攔道:“寡人心緒不寧,恐有不詳,將軍切莫輕出,敵自退去便好!”

聞其所言,魯將曹沫只得拋卻追擊之念,亟令三軍堅守待戰,以防齊軍突回搶城。

至夜,見之齊軍並無回軍跡象,魯將曹沫顧左言道:“遂候多慮,齊軍當真退矣!”

遂候虞熹垂首嘆道:“但願如此罷!”

連日無眠,魯將曹沫睡眼惺忪,亟待將歇,守城將士亦已是精疲力倦,急待休整,魯將曹沫遂將三軍撤下,除卻值守甲士,餘皆還營休歇,以期次日班師回朝,不期此舉又中齊軍之計也!齊軍退去,乃是魯軍回防,破城不得,右相鮑叔牙有意為之,意即惑敵鬆懈鬥志,以便突擊襲取遂城。

及夜,聞得哨探回報魯軍跡象,右相鮑叔牙隨即命軍還師,人含草,馬銜枚,直奔遂城。

時及夜半子時,月隱無光,燭火無明,齊軍還至遂邑城下,魯軍盡皆處於酣睡之中,右相鮑叔牙一聲令下,齊軍復起,拍馬舞刀直向城中殺去。

魯軍無防,不及一個衝鋒,齊軍即將城門攻破,隨之湧入城中,魯將曹沫於睡夢中驚醒,聞得城中殺聲四起,不及束冠著履,抄起兵刃盔甲,即向門外走去。

方行至門廳,即遇遂候虞熹為眾護送前來,魯將曹沫急忙問道:“何來喊殺之聲?”

遂候虞熹砸拳頓足驚恐道:“齊軍入城矣!”

魯將曹沫撫其肩安撫道:“遂候莫慌,且隨卑職前往查視一番!”

說罷,著盔登履,領頭行出。

眾人出得府來,登高視之,只見城門洞開,齊軍不斷湧入,城中已是火海一片,哭喊之聲不絕於耳,猶如人間煉獄。

見之此景,眾皆心驚膽寒,哆嗦不已,遂候虞熹立其身後,輕言道:“將軍聖仁,望施援手,救這一城百姓!”

望之滿城烈火狼煙,齊軍如猛虎搏羊般逢人便殺,救人談何容易?魯將曹沫自知無能為力,由是良久無言,末了轉身言道:“卑職誓死護送遂候出城!”

說罷,與之擦肩徑直離去。

不多時,魯將曹沫還轉,拾來些枯草乾材,燃起一堆篝火,遠處望去直如黑夜中一盞明燈,緊隨之又將“魯”字大椽旗豎立火前,此舉意在為城中魯軍指明方向,述諸主將尚在,速往集結。

見之此景,魯軍士氣瞬即高漲,爭先恐後奔往篝火處,眾亦深知,到得篝火之下,方有一線生機,困於城中,必死!半個時辰後,“魯”字大椽旗下會集得八千餘魯室精兵,魯將曹沫謂眾言日:“遂邑城破,皆因我等護城不力,及今唯有決死一戰,護得遂候及朝中要員脫離險境,方得將功補過,不懼死者,隨我迎戰齊軍!”

說罷,旋即轉身,提槍上馬。

戰則有損,眾人盡知,然要此時離隊,勢必生而無望,更落得畏死潛逃罵名,反不若與敵一戰,爭得生途,由時眾將士豪氣頓生,齊言道:“屬下願往!”

聞之此語,魯將曹沫心中甚慰,當即一聲怒吼,令日:“殺!”

說罷,縱馬挺槍,一躍而出。

餘皆緊隨其後,將之遂候虞熹及一班朝臣護在當間,尋道往南而走。

見之魯軍集結突圍,右相鮑叔牙自無放虎歸山之意,極力使軍前往攔截。

而魯將曹沫以勇力著世,並非浪得虛名,路遇齊軍無一攏得其身,魯軍士卒見此受勵,亦是奮勇當先,無不與敵捨命相搏。

與敵鏖戰數個時辰,終得衝出遂邑南門,雖有死傷,然近五千魯軍甲士得以逃出昇天,遂候虞熹及朝中大員無一損傷。

疾馳五十餘里,見後無兵追來,方才止步稍歇,遂候虞熹緩步行出,癱跪於地,北望泣日:“百年古城,毀於一旦,千年宗祠,毀於我手,寡人萬死難贖其罪!”

見此,魯將曹沫心中充滿愧意,悲憤萬千,乃行將上前,跪地請言道:“今見遂候無恙,卑職已無牽掛,敬請遂候帶話魯公,遂邑失之我手,卑職誓將奪還!”

說罷,起身轉回,復又提槍上馬。

眾將士圍將上前,魯將曹沫挺槍感言道:“遂邑淪陷敵手,本將無顏復見山東父老,有承我之志者,隨我還軍殺回,誓護疆土!”

說罷,縱馬而去。

有響應者兩千餘眾,緊隨其後復奔遂邑,餘部則護送遂候虞熹等逃奔曲阜而去。

因之敵我懸殊過甚,魯將曹沫集兩千兵馬,合攻一門,齊軍倉促迎戰,一時間殺得難解難分。

話說右相鮑叔牙志在遂邑,謂之魯將曹沫突圍逃脫,亦無追擊之意,正自滅火安民,不想其竟還軍復奪遂邑,連忙登城察視。

見之魯軍不過區區千數人馬,右相鮑叔牙仗己勢眾倒也不懼,然對敵將膽氣尤為敬重,竟敢以數千之眾,敵齊數萬大軍,且失之天時地利,生而復還爭奪失地,如此忠勇之人天下少有,由是起意見其一面,遂令三軍活擒敵將。

而魯將曹沫並一眾魯軍將士,早已置生死於不顧,心中唯有遂城,是以奮勇殺敵一往無前,齊軍一時竟難抵敵。

魯將曹劌倚己武藝精湛,併兼英勇無畏,更是數番登上城頭,縱槍以一敵百。

右相鮑叔牙謂其勇猛,更是有意將其招納為齊所用,遂令全軍壓上,務要將其生擒。

血戰半個時辰,魯軍寡不敵眾,兩千將士盡皆戰死,僅餘魯將曹沫一人挺立城頭。

見得齊軍復又圍將上來,魯將曹劌滿身血汙柱搶而立,側首望之城下同袍屍首淚溢雙目,柔言空望道:“生,不能付諸汝等富貴!死,不能捎帶汝等還鄉,本將羞愧無能!然我定為汝等討回公道,慰眾死得其所!”

說罷,棄械投降。

見此,齊軍方敢擁上,隨即將其捆縛,押解至右相鮑叔牙座前。

兩兩相見,良久無言,末了,右相鮑叔牙傾身言道:“將軍忠勇,本相敬佩,魯候昏聵,未得善用志士,若得投誠效齊,本相保汝蓋世功名!”

魯將曹沫憤哼一聲,側首不語。

右相鮑叔牙神色自若,淡笑數聲續言道:“無需即回,將軍且自省之!”

聞言,魯將曹沫回首厲言道:“士可殺,不可辱,魯無叛變之臣!君若有心,許我死前得見吾君一面,死而無憾矣!”

右相鮑叔牙謂之笑而不答,即命甲士牽下監押,值此忠職之士,至死還念君恩,萬難招為己用,滿腹好才之心終是錯付矣,然其仍為魯之重臣,留之為質或可為邦交所用。

是夜無話,時至次日午時,齊軍整裝待發,右相鮑叔牙現身陣前,授命三千精兵留守,餘部隨其班師凱旋,魯將曹沫陷身囚車,亦在列內。

行不多日,即抵齊都臨淄,還軍歸營,右相鮑叔牙即攜魯將曹沫入宮朝見齊公。

入見禮畢,不待開口,齊公姜小白大喜道:“鮑相伐遂,旗開得勝,為我大齊開疆拓土,勞苦功高,謹受寡人一拜!”

言訖,抱拳拱手,躬身即拜。

見之此景,右相鮑叔牙深感惶恐,連道不可,然見難抑齊公感激之情,是以隨之跪倒於地還施大禮,回言道:“君上折煞臣也!”

齊公姜小白笑顏上前將其扶起,請座看茶畢,進而問日:“鮑相此行伐遂,聽聞另有所獲,可有此事?”

右相鮑叔牙拱手上言道:“不敢欺瞞君上,此行除得遂邑外,另擒獲魯將曹沫,業已押至殿外,聽候發落!”

齊公姜小白大讚其韜略無雙,並悅言道:“即為鮑相所擒,卿自行處置即可!”

右相鮑叔牙拱手禮言道:“多謝君上!臣謂其忠勇,曾有意勸降之為我所用,奈何其忠職事主矢志不渝,遂轉念想道用於邦交之途!臣意,魯今較齊雖弱,然欲使之社稷傾覆,齊乃無為,還當邦交和魯,使之無由復取遂邑,方為安邦定國長策!”

齊公姜小白點頭示可,言日:“鮑相言之有理,卿欲何為?”

右相鮑叔牙獻言道:“臣意釋囚示好,千軍易得,一將難求,魯室無由與我為難,定允之!”

齊公姜小白挽袖託臂,拇指翹豎大喜道:“鮑相高論!寡人已為鮑相置下慶功宴,今且隨我赴宴!”

說罷,扶其肩胛便往外走。

是夜,臨淄燈火通明,軍民同慶,好一派歡騰盛景。

還說魯室,遂候虞熹得之眾軍士護送行抵曲阜,得見魯公姬同,當即掩面泣日:“寡人無能,遂邑無守,更使得將軍為齊所獲,敢請賜罪!”

魯公姬同恨日:“罪者,齊也!”

言訖,隨著持從引其退下。

遂候虞熹含愧數回首。

待其退去,魯公姬同斥日:“誰人予我復取遂城!”

大夫曹劌當即行出,上言道:“臣子無能,其所遺失之地,理當由臣予以取回,臣請為將,復取遂邑!”

見此,司寇臧辰行出諫道:“君上息怒,齊將入遂,必有防備,待之細查過後,方可用兵,而將軍之子曹沫,乃魯之勇士也,失之可惜,當務之急,乃是予齊歸還!”

魯公姬同側首問日:“大夫之見若何?”

大夫曹劌面色不改,鎮定自若道:“生死有命,此子該有此劫,是生是死,皆看造化,只等君上一聲令下,臣則即刻出兵遂邑!”

謂其大義滅親之舉,魯公姬同軟下心來,嘆言道:“曹沫,將軍之子,寡人肱骨之臣,誓予齊人送還,便著司寇臧辰操辦此事!”

說罷,即令退朝,轉身退去。

朝後,得君授命,司寇臧辰四下蒐羅奇珍異寶,以備使齊贖人,正待起行之時,不料齊室先行致書曲阜,邀請魯公姬同行赴柯邑會盟,並將釋還魯將曹沫。

初時,謂齊強橫,魯公姬同並無與齊盟談之意,司寇臧辰數番上諫,或言和齊之利,或言父子同心,方使得魯公姬同信念轉變,應允赴柯。

冬十月,魯公姬同擺駕赴柯。

兩君復會,感慨萬千,恩怨情仇一同湧上心頭,即為和盟,遂不便惡語相加,除此又別無好說,自始至終,兩君無得多言。

盟典晚宴之上,酒過三巡,齊公姜小白隨即使人請上魯將曹沫。

過不多時,魯將曹沫行出,其已卸下戎裝,換得一身素服,較之從前略顯消瘦,然則精神抖擻。

入得廳堂,魯將曹沫移步先至魯公案前,叩首三拜,不予答言,起身即又行至齊公案前,拱手禮言道:“拜君釋身,借酒一樽,銘感厚恩!”

齊公姜小白贊其知禮,隨之側身為其取酒,趁之此時,魯將曹沫於袖取出一柄匕首,直抵齊公姜小白脖頸。

見此,眾皆驚呼,齊公姜小白直面魯將曹沫,緩緩抬正身軀。

魯將曹沫面不改色,進而緩步移致齊公身後,惡目視眾,無人敢進。

右相鮑叔牙護主心切,急步行出,揚臂指日:“本相予汝復見魯君,汝怎可忘恩負義也?”

魯將曹沫回日:“鮑相高謀,三敗君手,卑職無怨,然失遂邑,有負君恩,誓死索還,以承君命!”

齊公姜小白隨言道:“可知欺君乃是死罪!”

魯將曹沫豪邁大笑道:“願君切莫食言,否則曹沫做鬼,亦將尋君索命!”

說罷,收刀行出。

眾人目光不離其身,但見魯將曹沫復回魯公姬同案前,跪拜道:“卑職不辱君命,遂邑復歸魯矣!”

魯公姬同連忙將之扶起,即見魯將曹沫取酒一樽,回敬齊公日:“齊魯成盟,兄弟之邦,望君再莫相欺!”

說罷,一飲而盡,進而抄起匕首,倒轉匕刃,刺入腹中,旋即倒地斃命。

見此一幕,眾皆驚歎,魯公姬同側首不忍觀看,齊公姜小白則滯目緊望曹沫屍身,敬惱交加。

好好一席盟典盛宴,竟而變做一出鬧劇。

還都臨淄,齊公姜小白大怒,欲爽其約,左相管夷吾緊言諫日:“此舉不可!夫貪小利以自快,棄信於諸侯,矢天下之援,得不償失,亟當與之!”

齊公姜小白無以反駁,乃從左相管夷吾之言,將之遂邑復還予魯。

書至末尾,魯將曹沫如願取回三戰所亡之地,進而名留清史,後人記言:恩仇銘心間,曹沫鬧盟宴,手捧三尺劍,千軍莫能當!”
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

新書推薦

遼東百戶,隻手遮明 我在平行時空民國當軍閥 皇后請自重,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! 穿越虛構王朝但是擁有系統 太平清領 三國之再世伏龍 耶路撒冷恩仇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