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U看書

第21章 武則天為何還政李唐

天才一秒記住【UU看書】地址:www.uukanshu.co

【公元698年,聖曆元年正月,武則天終於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李顯回神都洛陽。李顯回到洛陽後,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,再次召見狄仁傑,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。狄仁傑來到武則天面前後涕淚俱下,請求迎立李顯。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叫出來,說道:“把太子還給你!”】

唐高宗時期。

李治之前只是聽到最後李唐會復國,現在看到是武則天主動把李顯立為太子,方才安心:“媚娘雖僭越為帝,然終不負朕,治國有方,能還政我唐,不負你我夫妻一場。”

武則天此前一直提著一顆心,看到自己最後的操作,終於定下心來,自己應該安全了。

【這其中有些很微妙的地方,首先,武則天剛剛登基的時候明明立了李旦為皇嗣,群臣就算請立太子,那武則天也應該是立近在神都的李旦啊?為何是遠被貶在房州的李顯呢?注意啊李旦雖然是皇嗣,但他並不是太子。】

【這其中主要是武則天出於自身的考量,李顯早早被廢黜,又遠在房州嚐遍人生苦楚,母子正面衝突較少,在感情上,沒有太多隔閡。而李旦常年在武則天的監視下,且兩任妻子均被逼死,肯定對武則天有怨氣。】

【再一個李顯是被廢很久了,在朝中沒有屬於自己的政治力量,即使成為太子也暫時不會威脅到她自己的權力地位,武則天將他重新立為太子,李顯心中自然感激。李旦本身就是皇嗣,而且常年在神都洛陽,如果將李旦立為太子,很快李旦身邊就會聚集一批政治勢力,對武則天本人是很有威脅的。】

【由於武則天已經年老了,她自然要考慮自己死後武氏家族的後路,前有呂后死後呂氏滿門盡滅的先例,武則天自然不得不防。】

漢初。

劉邦看到這裡,原本他心知自己死後呂雉必定把持朝政,但自己留下的劉氏諸王和功臣集團可能會臣服呂雉,但呂雉死後必定反擊,但他想不到呂氏家族竟然會族滅。自己身體已經很不好了,呂雉已經知道此事,自己死後不知她會做出什麼事情來。

劉邦有些擔憂的看向呂雉,呂雉似有所覺說道:“陛下且安心,看下去再說。”

劉邦此時也沒辦法,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吧,說不定之後光幕會有什麼解決辦法也不一定。

【李顯由於被廢的很早,他和武氏家族的人沒什麼積怨,所以日後如果李顯登基,看在武則天的面上他也會保證武三思他們的地位。反觀李旦,他在洛陽可沒少和武家的人結仇,李旦登基武三思他們肯定沒什麼好果子吃。】

【綜合以上原因,武則天才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。】

【事實上,一切也確實如武則天所想,她被逼退位,李顯登基後武家人仍然權傾朝野,富貴不斷。】

【當然後來李顯的太子李重俊因為看不慣李顯的皇后想做武則天第二,憤然發動政變,雖然最後失敗了,但是他還是成功的從物理意義上消滅的武三思父子的肉體,武家從此開始衰落。但這些就是武則天所不能控制的了,她能把控住李顯登基後的政治格局,保住武氏不失權位已經說明武則天的厲害了。】

【題外插一句,李家宮廷政變的基因從李世民開始就種下來了,皇位的傳承沒幾次是正常有序的,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宮廷政變,這老李家是真正武德充沛。】

貞觀初年。

李世民看向李承乾,他到現在都不明白李承乾為什麼會造反。

房玄齡看出了李世民的擔憂,說道:“如今太子尚且年幼,細心教導,想來定能承繼社稷,陛下不必憂慮。況且如今有此神蹟在此,陛下為千古一帝,想來日後定會有太子殿下之事,到那時在仔細防備便可。”

李世民想想,目前也只能如此了。他自己是政變上位,登基之初就定下李承乾的太子之位,就是為了讓後世子孫不要學他,以保證政權的穩固。現在他看到後世沒幾次皇位是傳承有序的,心中的感情可想而知。

【而在武則天決定最終還政李唐之前,朝中的李武之爭就已經斗的很激烈了。】

【武則天姓武,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;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,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,李唐王朝的復辟。】

【武則天本人的內心也非常煩惱,她既不想武周結束,又不想傳位給侄子。至於讓兒子改姓武,那就是哄人的,武則天肯定知道,即使改了武姓,在她死後兒子也能改回李姓去。】

【武則天年輕時父親早逝,她的母親楊氏是武士彠的續絃,因此武士彠的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對武則天母女很不好,直到最後把她們逼回了長安。因此武則天心中是有對這兩個哥哥的恨的,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就把他兩個哥哥流放了。後來直到自己需要武氏外戚來幫助穩固權勢,才召回了哥哥的兒子,也就是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。因此對於傳位武家人,武則天內心難免心有芥蒂。】

【之後營州之亂的爆發,讓武則天看清了局勢,內心的天平開始逐漸向李唐傾斜。】

【萬歲通天元年,因營州都督趙文翽暴虐無道,松漠都督契丹人李盡忠和舊城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周,攻陷並佔據了營州,十日間集結了數萬軍隊,進而圍攻檀州。】

【而叛軍打出的旗號是“還我廬陵王”。大家知道古代造反肯定不能直說我要造反,都會打出一個有煽動性的口號,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時就打著扶蘇的旗號聚攏人心。所以叛軍之所以打出李顯的旗號,就是知道當時的武周內部還有很多人心向李唐,打出李顯的旗號就是為了影響武周內部的人心。】

【叛軍的口號雖然說服力不太大,但接下來的事情就很說明問題了。武則天為了鎮壓叛亂擴充兵力,派出梁王武三思去招募士兵,一個多月下來還招不到千人,武家人的頻頻失利,讓武則天看清楚了這些人確實難成大器。之後她換了李旦為河北道元帥去招兵,沒幾天就招募了五萬人,這可是上戰場拼殺,由此看來李唐的號召力還是很強的,當時天下人心思唐。】

【叛亂平定後,群臣又多次奏請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。】

【宰相李昭德曾經向武則天密奏:“臣聞文武之道,布在方策,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!以親親言之,則天皇是陛下夫也,皇嗣是陛下子也,陛下正合傳子孫,為萬代計。況陛下承天皇顧託而有天下,若立承嗣,臣恐天皇不食矣。”】

【李昭德拿李治的臨終託付來勸說武則天,確實打動了武則天的內心,對於李治,武則天確實是有真感情的,直到此時丈夫還有兒子的分量,終於壓過了她心中對武周的執念。】

【後面狄仁傑的一番話一錘定音,武則天自己也肯定會想:“確實啊,沒聽說過成為皇帝的人會在太廟祭祀姑姑的。”】

【而武則天對狄仁傑說的那句“還爾太子!”,其中意味深長。為什麼武則天用的是“還”這個字呢?還,就是歸還的意思,說明武則天一直都知道狄仁傑心念李唐,不停地為恢復李唐事業添磚加瓦。這君臣二人心照不宣,武則天欣賞狄仁傑的才能,一直重用狄仁傑,而狄仁傑也確實為從未真正的反對過武則天,一直為武則天出力。】

【而在李顯回京的第二年,狄仁傑去世,武則天面對群臣流下了眼淚,說出一句話:“朝堂空矣。”這是一代女皇對一代名臣的最高評價。】

【綜合以上原因,如今百姓心向李唐,朝廷也都是李唐舊臣,武氏家族又沒有才能特別出眾的人。武則天看清了這一點,終於才決定立李顯為太子,在自己去世後還政李唐。】
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

新書推薦

歷史評論員:開局給秦始皇頒獎 北宋濟王之大宋帝國 蠻族簡史那些事兒 為歷史遺恨奏響復仇之歌 混在民國當探長 吾父朱高煦 重生古代苟山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