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U看書

第16章 學文習武(一)

天才一秒記住【UU看書】地址:www.uukanshu.co

劉璋緩緩念道

“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。

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
參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
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

悠哉悠哉,輾轉反側。

參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

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
參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

窈窕淑女,鐘鼓樂之。”

劉璋唸完蔡琰也已經寫完,蔡琰問道:“師兄這首詩叫什麼名字?”

劉璋說道:“就叫它關雎吧。”

蔡琰唸叨著:“關雎……關雎,好名字。”

然後又盯著劉璋問道:“師兄這首詩是為誰所作?”問完以後,已經羞紅了臉,不過她還是盯著劉璋,她希望得到自已想要的答案,哪怕不是也無妨,別是自已自作多情就好。

劉璋定定的看著她說道:“自然是為師妹所作,我知道我這樣有點唐突,可追求美好的事物乃人之本性,我不認為自已有什麼錯,師妹信不信一見鍾情?”

蔡琰羞紅了臉說道:“信。”

劉璋滿意的點點頭:“那就好,我自認為自已也不算不學無術之人,不論從文學還是武藝,或者是身體健壯,哪怕是家世,都比河東那個病秧子強的多吧?他都有求娶師妹的資格,我為何沒有追求師妹的資格?”

蔡琰驚訝的問道:“師兄聽過河東衛家!”

劉璋嗤笑道:“本來沒聽過,不過我後來打聽之下,才知道原來衛仲道求娶過師妹,不過師父不知道什麼心思,以師妹年幼給推了回去。”

說完還是不解氣,又補充了一句:“那衛仲道算什麼東西,也配求娶師妹?”

蔡琰趕緊打斷他:“師兄別亂說,再說,婚姻大事歷來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也不是我能做主的。”

劉璋一聽有戲,追問道:“那如果師父同意了,你是不是也同意。”

蔡琰害羞的點了點頭,劉璋開心的一把抱起她在亭中轉了幾個圈,嚇得蔡琰大驚失色:“師兄你幹什麼?趕緊放我下來,被人看到成何體統。”

劉璋這才放她下來,看著她笑道:“師兄只是太激動了而已,那按師妹所說,是不是沒人看到就可以抱了?”

蔡琰知道了劉璋的心思後,也沒那麼害羞了,掐了他一下,矯聲道:“師兄又不正經了,小心被爹爹看到,打你板子。”

劉璋最硬道:“我皮糙肉厚的怕什麼?”

不過還是有點怕蔡老頭髮飆,讓管家、丫鬟還有劉三刀他們都退出去,守著門口,如果蔡邕回來就大聲通知他。

蔡琰並沒有阻止,然後兩人就在涼亭裡聊天,蔡琰把她的琴拿出來,給劉璋彈奏,劉璋坐在那裡,閉著眼睛,一臉享受的表情,心裡不禁感嘆:人生當如是也!

兩人一直聊到中午,管家送來飯菜,劉璋把其餘人都打發走,兩人靜靜的吃著飯,蔡琰看劉璋也不吃,就盯著她看,奇怪的問道:“師兄為何不吃?可是飯菜不合胃口?”

劉璋笑道:“那倒不是,師妹沒聽過秀色可餐嗎?看著師妹就已經飽了,哪裡還用再吃東西。”

蔡琰白了他一眼:“餓死你算了。”

劉璋嘿嘿一笑,這才端起飯碗吃了起來,從身體變異以後,劉璋的食慾大增,蔡琰才吃了一小碗飯,幾口菜,然後就看到劉璋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,三下五除二就把桌子上的飯菜掃光了,看的蔡琰都瞪大了眼睛,這是豬轉世吧?怪不得叫豬腳呢。

等劉璋打了個飽嗝後,蔡琰趕緊給他拿了一杯茶,擔心的說道:“師兄吃飽了嗎?沒吃飽我再讓廚房給做點。”

劉璋接過茶杯喝了一口,擺擺手:“不用不用,吃飽了,可是嚇著師妹了?”

蔡琰擔心的看著他說道:“師兄在府裡經常吃不飽嗎?”

劉璋愣了一下,才反應過來蔡琰說的啥意思,笑道:“怎麼會呢?我娘那麼寵我,怎麼會吃不飽,只是最近不知道是正在長身體還是別的原因,我感覺到我力量大增,而且飯量大增,特別喜歡吃肉食。”

蔡琰擔心的說道:“要不去看看郎中吧,喜歡吃肉食明天讓廚房多做點,平常府中就只有我一個人在,父親在國子監當值,我一個人也吃不了多少,師兄以後想吃就過來吧。”

劉璋嘿嘿笑道:“師妹不怕我把蔡府吃窮嗎?”

蔡琰白了他一眼:“吃窮就去你家收賬去。”

劉璋哈哈大笑:“還沒過門就想著進府了啊?”

蔡琰氣急,拿起桌子上的筷子打劉璋,劉璋也不躲,兩人鬧了一會才作罷,劉璋對蔡琰說道:“師妹,我給你表演個節目吧?”

蔡琰看著他奇怪的問道:“表演什麼?”

劉璋讓她站起來,然後雙手抓著石桌的兩條腿一使勁,在蔡琰驚恐的目光中把石桌舉過頭頂,然後又緩緩放下。

放下以後劉璋拍了拍手笑道:“師妹,如何?師兄算得上天生神力了吧?”

蔡琰崇拜的看著他說道:“我一直以為師兄是個文士,沒想到師兄竟然有如此神力,我看比皇宮裡的那些御林軍都厲害,師兄以後是想走武將之路嗎?”

劉璋嘆息一聲:“我也不想的,可我家的情況想必你也知曉,我父親已經身居高位,大哥也在朝堂,二哥將來估計也在朝堂,我要想出人頭地,只有走武將這條路了,要不然這種一門都在朝堂任高位的情況,別說陛下不答應,就算陛下答應,朝堂之上的大臣也不會答應。”

蔡琰拉著他的袖子擔心的說道:“可是武將很苦的,再說戰場上刀劍無眼,到時候傷著了可怎麼辦?”

劉璋順手就把她抱進懷裡:“本來我的願望只是賺點小錢,然後去各州以陛下的名義賑災,也算盡我所能為朝廷做點事了,可既然上天給我天生神力的體質,不闖出一番事業,豈不愧對這具身體?再說我是做將軍的,又不是小兵,不用去前線廝殺,師妹不用擔心。”

看蔡琰還是皺著眉頭,劉璋安慰道:“我這已經很好了,師妹是不知道,有多少人因為在朝廷沒有關係,有功卻不能得到應有的賞賜,一旦吃了敗仗,就只剩下背鍋了,我在朝堂有盧師、蔡師、父親給撐腰,勝了沒人敢吞我的功勞,拜了最多也就是罷官而已,沒有性命之憂的。”

蔡琰嘆息一聲,雖然她不參與朝政,可也知道劉璋說的是實情,這個世界從古到今都是這樣,哪有那麼多公平?連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最後都是被人誣陷而死的,何況是那些無人問津的小人物呢?

劉璋繼續說道:“琰兒不多出京城,不知道外邊的情況,現在我大漢十三州,遍地是災民,朝廷無力賑災,官員爭權奪利,長此以往,離天下大亂也不遠了,如若真有那麼一天,沒有兵權在手,如何自保?又如何能保的了家人呢?”

蔡琰點點頭,依偎在他胸前也不說話,兩人就這麼靜靜的依偎在一起,良久以後,蔡琰才發現姿勢不雅,而且劉璋的手還在那作怪,蔡琰趕緊和他拉開距離,嬌嗲道:“你現在也是一代詩人了,怎麼還如此不正經,你下午沒事不是還要去盧大人府上嗎?趕緊去吧。”

劉璋哈哈大笑:“這就去,這就去,師妹不要太想我哦。”

說完已經大踏步離去,留下蔡琰獨自一人在風中凌亂。

出門以後劉璋又去東市買了些禮物,才往盧府趕去,盧毓也在,兩人見過禮後,劉璋聽聞盧植還沒下值,就先去後宅拜訪下師母,盧植的夫人也是大家族出身,來自太原王氏,不過為人很是和藹,對劉璋噓寒問暖,劉璋陪著師母聊了一會,盧毓跟他說盧植回來了,劉璋趕緊前往拜見。

來到書房,看到盧植正穿著官服在那辦公,劉璋上前一步:“拜見老師。”

盧植抬頭看了他一眼,笑道:“季玉來了啊,先坐吧,待我處理一下公務。”

盧植如今的官職為中郎將,這在將軍之位不常設的東漢來說已經是高官了,僅次於九卿。

普及一下東漢的官職系統。

東漢的建立,是西漢舊皇族農民起義推翻王莽新朝的結果。所以東漢官制基本上沿襲了西漢官制的制度,官名也沒有多少改變。與西漢比較,東漢體制的最大特點就是:大大加強皇帝權力,不設丞相(東漢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),削弱三公的權力;刺史成為一級地方長官,廢除地方軍隊;強化內朝權力,外戚、宦官掌握大權,這一官制對後來的三國官制也有較大的影響。

三公九卿制,據史記記載“聞古之聖人,不居朝廷,必在卜醫之中。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,皆可知矣。試之卜數中以觀採。”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三個官職的合稱。周代已有此詞,西漢今文經學家據《尚書大傳》、《禮記》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、司徒、司空,古文經學家則據《周禮》以為太傅、太師、太保為三公。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,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,但不常置。從武帝時起,因受經學影響,丞相、太尉和御史大夫被稱為三公。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。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,秦已經有了這種制度,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。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,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。

察舉制,是中國選才取士的一種制度,確立於漢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,其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、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,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。察舉制的選人權在地方長官手中,地方長官出於私心舉薦門生故吏、好友親朋,甚至營私舞弊、朋比結黨,就成了察舉制最大的弊端。針對察舉制的弊端,漢順帝陽嘉元年(132年)採用左雄的建議,對察舉制進行改革,引入考試機制,史稱陽嘉新制,被視為科舉制的萌芽。察舉制經過漢順帝改革後,已接近科舉制的門檻。其推行的陽嘉新制雖在察舉制的庭園之內,但也走到了察舉制的盡頭,標誌著察舉制達到頂點,經魏晉南北朝發展而積累到了隋唐就演變成了科舉制度。

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官制,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。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檯。東漢皇帝即位,往往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,總領政務。御史臺體制貶損,成為少府屬官。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,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,隸屬少府。

太傅:東漢一朝,由於講求經術,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。太傅藉此向太子灌輸自已的政治理念。太子即位後,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,成為事實上的丞相。歷史上,趙熹、鄧彪、張禹、馮石、馮魴、桓焉、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。太傅死,即除此官(不再任命),以示崇重。漢靈帝時,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,後來陳蕃被處死,以胡廣繼任,這是例外。

與西漢以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為上公不同,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,無太師、太保官。漢獻帝時,董卓遷都長安,自任太師,位在太傅上。這是權臣擅權所為,死後即廢。

據《漢官》記載,太傅所屬官吏有:長史一人,秩千石,掾屬二十四人,令史、御屬各二十二人。長史為太傅府群吏之長,掌章奏、顧問。掾屬是比較高階的屬吏,分曹辦事。令史、御屬是比較低階的吏員,辦理文書、車馬等瑣事。

東漢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為三公,均秩萬石。三公師長百僚,名義上為最高官職,其實並無實際權力。

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,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。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。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,並不以實權付三公。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,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,以示高節。例如:宋弘為大司空,在位五年,因考核上黨太守無所依據而免官。伏湛行大司徒事,以冬祭高廟(漢高祖劉邦的宗廟),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失儀,而伏湛沒有上奏此事,免官。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嚴厲、苛刻,韓歆為司徒,以直言忤旨,免官遣歸鄉里,與其子皆自殺。之後,歐陽歙、戴涉相繼任大司徒,下場都是論罪下獄、被處死。

太尉:漢光武帝即位,置大司馬官,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,每歲末,評定等次,上奏皇帝,作為軍官升遷、降調的依據,當時有大司馬吳漢。

建武二十七年(51年)改大司馬為太尉。按東漢制度,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。太尉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與司徒、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,定議後會銜上奏。東漢一朝,僅見牟融、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,與太傅參決政事。這說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,並沒有決定政務的職權。

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制度,太尉領太常、衛尉、光祿勳三卿。太尉府屬吏有:長史一人,秩千石,總管各曹事務。各曹掾、史、屬共二十四人。在諸曹中,西曹負責太尉府官吏的任免;東曹負責二千石的遷調;戶曹負責戶籍、祭祀、農桑;奏曹負責奏議;辭曹負責審理案件,接受上訴;法曹負責驛站事務;尉曹負責士卒和囚犯的徵調、運輸事務;賊曹負責緝拿盜賊;決曹負責裁決刑法;兵曹負責軍事事務;金曹負責貨幣與鹽鐵事務;倉曹負責國家倉庫事務。此外,還有黃閣,主簿,是閣下諸吏的長官。另有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,閣下令史負責太尉的儀仗執事;記室令史負責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種文書的管理;門令史負責太尉府門衛。其他令史分隸諸曹,辦理文書事務。從東漢太尉府諸曹的設定以及職掌來看,太尉的管轄範圍似乎非常廣,但那都是名義上的東西,太尉諸曹所領事務,或受制於尚書檯,或僅僅為文牘往來,本身並沒有可否之權,而且太尉對本府諸曹事務並沒有實際節制的權力。

司徒:漢光武帝即位,置大司徒官,負責人民教化,掌禮儀諸事。與太尉、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,定議後會銜上奏。

參考:《漢官儀》:“王莽時,議以漢無司徒官,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。世祖(劉秀廟號)即位,因而不改。”《後漢書·百官一》載:“司徒,公一人。本注曰:掌人民事。凡孝民孝悌、遜順、謙儉、養生送死之事,則議其制,建其度。凡四方民事功課,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。”

建武二十七年(公元51年),去“大”,稱司徒。

司徒領太僕、鴻臚、廷尉三卿。屬吏有長史一人,秩千石。掾屬三十一人。

司空:漢光武帝即位,置大司空官,負責水利工程、城防建築、宮室營建等事務。與太尉、司徒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,定議後會銜上奏。

建武二十七年(公元51年)去“大”,稱“司空”。

司空領宗正、少府、司農三卿。司空屬吏有長史一人、掾屬二十九人、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。

大司馬: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,為加官,加於大將軍衛青、驃騎將軍霍去病。東漢光武帝時初設大司馬,後改為太尉,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,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。東漢時太尉與司徒、司空並稱三公,為三公之首。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,後來三公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徵。東漢末年,三公已為虛職,後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,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,如劉虞、李傕均擔任過大司馬。三國時期,各國在三公之外亦另設大司馬,高於大將軍。如:魏國大司馬有曹仁、曹休、曹真、公孫淵;蜀漢大司馬有蔣琬;吳國大司馬有時分設左大司馬、右大司馬,其大司馬有呂範、呂岱、陸抗、諸葛靚,左大司馬有朱然、朱績,右大司馬有全琮、丁奉。

九卿:東漢沿西漢制度,以太常、光祿勳、衛尉、太僕、廷尉、大鴻臚、宗正、大司農、少府為九卿。與西漢不同的是,東漢九卿分隸屬三公。太常、光祿勳、衛尉三卿屬太尉;太僕、廷尉、大鴻臚三卿屬司徒;宗正、大司農、少府三卿屬司空。

東漢九卿均於官稱上加“卿”字,如太常卿等,秩中二千石。除此之外,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有,少府尚書改稱尚書檯,由西漢的常侍曹、二千石曹、民曹、主客曹改為六曹:改常侍曹為吏曹,增三公曹,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。尚書檯增設左右丞二人,諸曹侍郎各六人,令史諸曹各三人,事務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。尚書檯組織較西漢尚書要重要、龐大的多。

將軍:在秦代及以前,武職將軍名號只有大將軍、前、後、左、右將軍。漢代將軍不常設,主征伐。事畢則罷。漢文帝時始有車騎將軍、衛將軍;漢武帝時始有驃騎將軍。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,有大將軍、驃騎將軍、車騎將軍、衛將軍、前將軍、後將軍、左將軍、右將軍,不常置。西漢初,大將軍、驃騎將軍位次丞相,車騎將軍、衛將軍、前、後、左、右將軍位次上卿。後大將軍、驃騎將軍、車騎將軍、衛將軍皆位比三公。東漢末時大將軍位在三公上。驃騎將軍,車騎將軍皆秩同公。東漢中期以後,太后臨朝稱制,外戚以大將軍執政,與太傅、三公合稱為五府。

以上將軍均開府,府屬有長史、司馬各一人,從事中郎二人,掾屬二十九人,令史御屬三十一人。將軍以本號領軍的,各有部曲、校尉。

漢魏時期,有軍功者比比皆是,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。因此常在“將軍”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,這種名號並無一定,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,因此稱為雜號將軍。臨時設定,事畢即撤。如驍騎、樓船、材官、伏波、貳師、度遼、龍驤等,或以所領部隊(如驍騎、材官),或因奉行的任務(如李廣利攻貳師城)。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亂,自永平八年(65年)後常設。

東漢的地方官制與西漢相比較,在郡、縣兩級是基本相同的,不過郡的重要性和權力較西漢下降很多。在州一級,則有根本性的差異,東漢的州已經演變成為一級地方,凌駕於郡之上。至此,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制轉變為州、郡、縣三級制,一直延續到隋朝“廢郡”為止。

州刺史:東漢將洛陽之外的地區劃分為十二個州,各遣刺史一人為長官。另以京兆、左馮翊、右扶風、河東、河南、河內、弘農七郡為司隸校尉轄區,稱司隸部(漢代州也稱部)。

司隸校尉是京官,本職為監察在京百官不法事。東漢時,每每退罷三公均由司隸校尉糾劾所致,所以司隸校尉號為“雄職”。皇帝召集朝會的時候,司隸校尉與御史中丞、尚書令三人有單獨的席位,稱“三獨坐”。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,屬官有從事(流行的韓劇中每每出現的從事官就是由此得名)、假佐(假:代理的意思;佐:助手的意思。就是說是可以代行事務的助手)等,另統領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隸組成的武裝警察部隊,司隸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。

諸州沿西漢漢成帝制度,設州牧一人,秩二千石。建武十八年(公元42年)改刺史,秩六百石。漢靈帝中平五年(公元188年),再改州牧,秩二千石。東漢刺史有固定的駐地和官署,糾劾所部太守縣令不必如西漢制度上三公按驗,可以直接罷免之。改州牧後,兼領軍政,位高權重,有點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,而管轄地域的廣闊,又不是節度使所可以相比的。

與西漢相同的是,刺史也要周行郡國,查探政情,年終回京復奏。不過東漢的刺史不必親自回京,而是派遣屬吏向司徒府報送文書而已。

郡國:東漢共設郡國一百零五:王國二十七,司隸部屬郡七,列郡七十一。除司隸部所轄七郡外,王國與列郡均分隸諸州,其中豫州領郡國六,冀州領九,兗州領八,徐州領五,幷州領九,幽州領十一,青州領六,荊州領七,揚州領六,益州、涼州各領十二,交州領九郡。

東漢制度,皇子封王,以郡為國。每國置傅、相各一人。傅主王府事,職如漢朝的太傅;相如郡太守,主政務;相有長史一人,職如郡丞。另置中尉一人,秩二千石,職如郡都尉,是主管軍政、緝捕盜賊的軍官。

王府置郎中令一人,秩千石,職務和漢朝的郎中令相類似,主管王府的大夫、郎等;僕一人,秩千石,負責王府的車馬訓練與駕馭;治書數人,秩六百石,職如尚書;謁者數人,秩四百石,職務是奉王命出使;另有禮樂長、衛士長、醫工長、永蒼長、祠祀長等,秩皆比四百石。

郡太守秩皆二千石,只有河南郡因京師所在,長官稱河南尹,位比九卿,秩中二千石。諸郡各置丞一人,位次太守,秩六百石,負責民政事務;邊郡(就是設定在邊境地區的郡)另置長史一人,秩六百石,負責軍政事務。長史之下有司馬一人,負責具體軍事指揮。東漢內地不設郡都尉,以太守領兵。邊郡置都尉或屬國都尉領軍並轄縣,地位略與內地較小的郡相仿。如漢和帝永元元年(公元89年),置西河屬國都尉、上郡屬國都尉;永和十五年(公元105年)置遼東西部都尉;漢安帝置右扶風都尉、京兆虎牙都尉等。

東漢的縣級地方建制與西漢相同。

列侯以縣為封地則稱侯國,侯國置相一人,相當於縣令或縣長(以侯國大小為異),相不隸屬於列侯,但負責為列侯徵收租稅。封國戶數在千戶以上的,置家丞、庶子各一人,是侯府官,不管理民政;不滿千戶的,只置庶子一人。東漢的侯另有鄉侯、亭侯,所封之地各為一鄉、一亭,這樣的封地轄於所在縣,與鄉、亭相等。

皇后、皇太后、公主的封地稱邑,置令、長。邑的體制與侯國相當。

少數民族聚居地設道,隸屬於郡,多設於巴、蜀等西南地區,以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為道的長官。

萬戶以上的縣置縣令一人,秩千石;縣丞一人,掌民政、文書、倉庫;縣尉二人,掌治安。

萬戶以下的縣置縣長一人,秩三百石或四百石;縣丞、縣尉各一人。

東漢諸縣出產鹽的,置鹽官,負責管理鹽場、鹽礦,徵收鹽稅。出產鐵的縣置鐵官,負責冶煉、鑄造。在手工業發達的縣置工官,負責管理工匠、徵收工商稅賦。在水產發達的縣置水官,負責管理漁場、徵收稅賦。以上這些官吏不隸屬於郡縣,均隸屬於少府,屬於派出機關。

東漢在縣以下的官制與西漢無異,具體可以參見西漢官制。

東漢官職列表

秩萬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三百五十斛

上公:太傅、大司馬(東漢末年於三公之外別置大司馬,位在三公之上)

三公:太尉、司徒、司空

將軍:大將軍(大將軍有時位在三公上,有時位在三公下)、驃騎將軍、車騎將軍

秩中二千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百八十斛

太尉領:太常卿、光祿勳、衛尉

司徒領:廷尉、太僕、大鴻臚

司空領:少府、宗正、大司農、

將軍:衛將軍、前將軍、後將軍、左將軍、右將軍

太子太傅、執金吾、河南尹、京兆尹、左馮翊、右扶風

秩真二千石

即:月奉百五十斛

後漢書未記載有“秩真二千石”及其官職,或言真二千石即為二千石。存疑

秩二千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百二十斛

地方長吏:郡守、州牧

諸王國屬官:國相、國傅、(王國)御史大夫及諸卿

大長秋、太子少傅、將作大匠、度遼將軍等諸雜號將軍(驍騎、樓船、伏波、龍驤等)

秩比二千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百斛

少府屬官:侍中、中常侍

光祿勳屬官:五官中郎將、左中郎將、右中郎將、虎賁中郎將、羽林中郎將、奉車都尉、駙馬都尉、

騎都尉、光祿大夫

北軍中候監領:屯騎校尉、步兵校尉、越騎校尉、長水校尉、射聲校尉

將軍部曲:大將軍營五部校尉

諸王國屬官:中尉

司隸校尉、屬國都尉、使匈奴中郎將、護烏桓校尉、護羌校尉、城門校尉、都護將軍

秩千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九十斛

將軍府屬官:將軍長史、將軍司馬

太傅府屬官:太傅長史

三公屬官:三公長史

少府屬官:御史中丞、尚書令

廷尉屬官:廷尉正、廷尉左監

光祿勳屬官:太中大夫

大長秋屬官:中宮僕

太子少傅屬官:太子率更令、太子家令、太子僕

城門校尉屬官:城門司馬、平城門屯司馬

北軍屬官:屯騎司馬、步兵司馬、越騎司馬、長水司馬、胡騎司馬、 射聲司馬

諸王國屬官:郎中令、僕

諸侯國屬官:諸侯國相

地方長吏:縣令、湯沐邑令、道令

秩比千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八十斛

太常屬官:太常御

太僕屬官:太僕丞

廷尉屬官:廷尉丞

衛尉屬官:衛尉丞、宮門司馬、掖門司馬

宗正屬官:宗正丞

少府屬官:少府丞

大司農屬官:大司農丞

大鴻臚屬官:大鴻臚丞、

光祿勳屬官:光祿丞、謁者僕射、

執金吾屬官:執金吾丞

將軍部曲:軍司馬、別部司馬

秩六百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七十斛

將軍府屬官:從事中郎

太常屬官:太史令、太祝令、博士祭酒、太宰令、掌故、大予樂令、高廟令、世祖廟令

光祿勳屬官:光祿左僕射、光祿右僕射、左陛長、右陛長、羽林左監、羽林右監、中散大夫、諫議大夫、議郎

衛尉屬官:公車司馬令、南宮衛士令、北宮衛士令、左都候、右都候

太僕屬官:考工令、車府令、未央廄令

廷尉屬官:廷尉左平

大鴻臚屬官:大行令

宗正屬官:公主家令、主簿、僕、私府長

大司農屬官:大司農部丞、太倉令、平準令、導官令

少府屬官:

·守宮令、上林苑令、太醫令、太官令、黃門侍郎、小黃門、黃門令、掖庭令、永巷令、御府令、

祠祀令、鉤盾令、尚方令、中藏府令、內者令、符節令、蘭臺令史;

·尚書令屬吏:尚書僕射、六曹尚書(吏曹尚書、二千石曹尚書、三公曹尚書、民曹尚書、南主客曹尚書、北主客曹尚書);

·御史中丞屬吏:治書侍御史、侍御史

執金吾屬官:武庫令、左中候、右中候、

大長秋屬官:大長秋丞、中宮謁者令、中宮尚書、中宮私府令、中宮永巷令、中宮署令

太子少傅屬官:太子中庶子、太子門大夫、太子倉令、太子食官令

將作大匠屬官:將作丞、左校令、右校令

城門校尉屬官:城門門候

司隸校尉屬官:都官從事、功曹從事、別駕從事、簿曹從事、兵曹從事、主簿、門亭長、

門功曹書佐、 律令師、孝經師、月令師、簿曹書佐

掌監北軍:北軍中侯

度遼將軍屬官:度遼將軍長史 度遼將軍司馬

地方長吏:州刺史、郡丞、邊郡長史、右扶風京兆每次縣令

護烏桓校尉屬官:擁節長史、司馬

護羌校尉屬官:擁節長史、司馬

秩比六百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五十斛

太常屬官(博士祭酒屬吏):博士

光祿勳屬官:

·五官中郎將屬吏:五官中郎;

·左、右中郎將屬吏:左中郎、右中郎;

·虎賁中郎將屬吏:虎賁左僕射、虎賁右僕射、虎賁左陛長、虎賁右陛長、虎賁中郎;

·謁者僕射屬吏:常侍謁者;

將軍部曲:曲軍候

太子少傅屬官:太子洗馬

諸王國屬官(中尉屬吏):治書、大夫

秩四百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四十五斛

太常屬官:太常掾

少府屬官:

·黃門署長、畫室署長、玉堂署長、直裡監

·尚書令屬吏:尚書左丞、尚書右丞、尚書侍郎

光祿勳屬官:給事謁者

大長秋屬官:中宮謁者、中宮藥長

太子少傅屬官:太子庶子、太子廄長、太子衛率、太子中盾

地方長吏:縣長、湯沐邑長、道長

縣令屬官:縣丞、縣尉

秩比四百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四十斛

三公、將軍府掾:東曹掾、西曹掾、主簿

光祿勳屬官:五官侍郎、左侍郎、右侍郎、虎賁侍郎

諸王國屬官:謁者、禮樂長、衛士長、醫工長、永巷長、祠祀長

秩三百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四十斛

太常屬官:太史令丞、太祝令丞、太宰令丞、大予樂令丞

光祿勳屬官:羽林左監丞、羽林右監丞

太僕屬官:考工丞、車府丞、長樂廄丞

大鴻臚屬官:大行令丞、大行治禮郎、廩犧令丞、楫棹丞

宗正屬官:公主家丞

大司農屬官:太倉令丞、平準令丞、導官令丞

少府屬官:

·守宮令屬吏:守宮令丞

·永巷令屬吏:永巷丞

·祠祀令屬吏:祠祀丞

·太醫令屬吏:太醫藥丞、太醫方丞

·黃門令屬吏:黃門丞、黃門從丞

·內者令屬吏:內者左丞、內者右丞

·御府令屬吏:御府丞、御府織室丞

·鉤盾令屬吏:鉤盾丞、鉤盾永安丞

·掖庭令屬吏:掖庭左丞、掖庭右丞、掖庭暴室丞

·太官令屬吏:太官左丞、太官甘丞、太官湯官丞、太官果丞

·中藏府令屬吏:中藏府丞

·上林苑令屬吏:上林苑丞、上林苑尉

執金吾屬官:武庫丞

大長秋屬官:中宮私府丞、中宮永巷丞、中宮署丞、中宮複道丞

將作大匠屬官:左校丞、右校丞、

州刺史屬官:治中從事、別駕從事、簿曹從事、兵曹從事、主簿、門功曹書佐、簿曹書佐

諸王國屬官(國相屬吏):長史

地方長吏:(小)縣長

秩比三百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三十七斛

三公、將軍府掾:戶曹掾、奏曹掾、辭曹掾、法曹掾、尉曹掾、賊曹掾、決曹掾、兵曹掾、金曹掾、

倉曹掾

郡守諸曹掾史:功曹史、戶曹史、奏曹史、辭曹史、法曹史、尉曹史、賊曹史、決曹史、兵曹史、

金曹史、倉曹史、五官掾、五部督郵、曹掾、主記室史

少府屬官:中黃門

光祿勳屬官:五官郎中、左郎中、右郎中、虎賁郎中、羽林郎、灌謁者郎中

衛尉屬官:公車司馬丞、公車司馬尉、南宮衛士丞、北宮衛士丞、左都候丞、右都候丞

秩二百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三十斛

少府屬官:

·符節令史、

·尚書令屬吏:尚書令史

太常屬官(太史令屬吏):靈臺丞、明堂丞、太史令史、太史掌故、待詔

少府屬官(鉤盾令屬吏):鉤盾苑中丞、鉤盾果丞、鉤盾鴻池丞、鉤盾南園丞

太子少傅屬官:太子舍人

諸王國屬官(郎中令屬吏):郎中

地方長吏:諸邊鄣塞尉、諸陵校尉長

縣長屬吏:縣丞、縣尉

秩比二百石的官職如下:

即:月奉二十七斛

三公府屬官:御屬

將軍部曲:屯長

光祿勳屬官:節從虎賁

秩一百石

即:月奉十六斛

三公、將軍府屬官:閣下令史記室令史、門令史及其餘令史

縣屬吏:鄉有秩、三老

斗食(月奉十一斛)

佐史(月奉八斛)

綜上所述可以看到,在三公只是榮譽頭銜,尚書令被罷免以後,實際上朝廷的實權落在了九卿的頭上,但是太常、太僕、大鴻臚、又不掌實權,其實只有掌兵權的光祿勳、管宮廷禁衛的衛尉、管刑罰的廷尉、管農業與戶口的大司農、管府庫的少府才是實際上除了皇帝以外的真正掌權者。

這樣一來,直屬於光祿勳的中郎將就屬於頂級武將了,校尉都是高階軍官。
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

新書推薦

鋼鐵蘇聯 我,漢高祖,竟然穿越宋高宗? 你透視眼不去賭石,亂砍什麼呢! 國運殆盡,金榜快來救救朕! 歷史直播:我的粉絲榜都是皇帝 1諸子百家 穿書後變成青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