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U看書

第21章 大禹治水的背後,你知道有多少未解之謎嗎?

天才一秒記住【UU看書】地址:www.uukanshu.co

話分兩頭。當時共工氏霸佔了九個州,有位臣子叫做相柳氏,幫助共工氏一起作惡。共工被黃帝殺死後,相柳氏逃到了北海之外,躲藏在崑崙山北面、柔利國的東邊。他長得一身九個頭,貪心又暴虐,很難滿足。他每天吃掉一座山的食物,卻在九座山上都吃了一遍。當他吃飽後,就會嘔吐,形成源澤。他的氣息非常猛烈,鳥獸都不敢靠近。禹王在治水時,到了柔利國東門的山上觀看,看到了柳氏。禹王譴責柳氏:“你作為臣子不忠,幫助共工殘暴統治,現在居住在海外,仍然貪婪不滿足,殘害九座山的物產,破壞九座山的土地,百姓怨恨你,鳥獸也害怕你。你應該儘快消失,以安撫民生。”相柳聽到大禹的斥責後非常憤怒,迅速地衝過來,揮舞著刀劍,直接向大禹發起攻擊。禺強和章亥舞起槍來搏鬥,他們三個人這場戰鬥十分激烈,殺得十分慘烈:”禺強用槍,章亥用椎,相柳則用板刀與他們相配。他的槍法快如電、靈如蛇,一旦跌槍臨喉,就無法後悔了。他的椎法猛如風、聲如雷,所向披靡,足以抵擋謾攻和對陣的敵人。他的九頭怒吼起來,周圍的鳥兒都驚慌飛散!這兩個將士非常天賦異稟,所向披靡,遍地無人可以阻擋。他曾經在九州地區煽動禍亂,現在面臨死罪應該難以逃脫。“

"他們戰鬥了很長時間,最終相柳體力透支,逃進了一個岩石洞穴裡。禹王命令眾人堵住洪水,讓洪水浸泡相柳。相柳被迫走出巖洞,卻被禺強用左手抓住身體,摔倒在地。章亥奪過相柳的雙刀,將他捆綁起來,帶到禹王面前,禹王下令將他處斬。斬掉一個頭後,第二個頭會說話;再斬掉一個頭後,第三個頭會說話,聲稱與禹王無冤。直到將九個頭全部斬掉,才不再說話。禺強和章亥多次靠近九頭怪的屍體,但是九頭怪的血和脂肪都非常的腥臭,他的血脂匯聚在一起,形成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水潭。在這個地方,任何農作物都無法生長,因為這裡充滿了難聞的氣味。禹王下令填塞這個水潭,但是這個地方最終陷塌了。禹王於是命令大家挖掘出一個血池,用積累的土堆成多個帝臺。這些帝臺非常堅固,位於崑崙山以北、柔利國以東,上面還有共工臺,臺角指向四方。深目國位於九頭怪的東邊,這個國家的人一隻手只有一隻眼睛。有無腸國又在深目國的東部,這個國家的人身體很長,但腹內沒有腸子。聶耳國位於無腸國的東部,這個國家的人耳朵很長,行走時要用兩手捧著兩隻耳朵。

傳說中有兩個神人叫做夸父,他們的耳朵上吊著兩條黃蛇,手裡拿著兩條黃蛇。有一天,他們看到太陽在天空中飛速移動,就說:“我們也跑得很快,一定要追上那個太陽。”他們全力奔跑,速度極快,就像風一樣迅速。他們追得很急,口渴得非常厲害,渴望找到水喝。於是,他們喝了河水和渭水,結果把河水和渭水都吸乾了。後來,他們又北上飲用大澤的水,但是因為太陽已經落山,他們趕不上了,最終在禺谷之路上渴死了。夸父在渴死之前棄掉了手中的柺杖,最終化身為鄧林山。在鄧林山的東邊,禹王建造了一個積石山,河水流入其中,有時候會發生堵塞。禹王下令讓人開挖渠道以便通水。在鄧林山的東邊還有一個叫做拘纓國的國家,國人常常用一隻手拿著冠纓。還有一種叫做尋水的植物,生長長達千里,位於拘纓國的南邊,生長在河的上游西北方向。跂踵國位於拘纓國的東邊,國中有一種叫做歐系野在跂踵國的東邊。有一位女子跪在桑樹旁,一邊啃食桑葉,一邊吐出蠶絲。在跂踵國歐系野的東邊,有三棵高達百丈的桑樹,但是樹上沒有枝葉,只有光禿禿的樹幹。江婔和江妃兩人站在三棵桑樹下,說道:“這三棵桑樹真好。可為什麼它們沒有樹葉?它們難道是廢物嗎?”突然,一位穿著綠衣的人從樹旁走出來,說道:“我為歐系女子,來這裡吃東西,所以收斂了華麗的外表,追求實在的本質。”"

大荒之中有一座叫做務隅的山,在這座山的陰影下,傳說中的帝顓項被葬在這。如今,這個墓葬位於濮陽的故帝丘。此外,還有九位嬪妃也被葬在帝顓項的墳墓旁。故帝丘的周長有三百里,向南方延伸的地方有一個叫做帝俊竹林的地方。這個竹林中的每一段竹子都足夠製作一艘小船。在帝俊竹林的南邊,有一條名叫封淵的赤澤水。而在故帝丘的西邊,有一個叫做沉淵的地方,傳說中顓頊曾在這裡洗澡。天下的河流都朝向東方流去,而在東方荒野外有一棵叫做豫章樹的樹,據說它是九州的主宰,高達一千丈,周圍有一百尺的寬度,樹幹的最底部有三百丈的寬度,樹幹上長有一些像帳篷一樣的枝條,上面有一隻神秘的玄狐和一隻黑猿。豫章樹上有一條枝幹主宰著一個州,這條枝幹與另一條枝幹並排生長,面向著西南方向。有九個力士手持斧頭在豫章樹下砍樹,他們代表著九州的吉凶,每個力士負責管理一個州的命運。如果砍倒的樹能夠重新生長,那麼這個州就有福氣,創立這個州的州伯則會生病;如果樹被砍伐後一年內無法重新生長,那麼這個州必將滅亡。大禹治理東山的水,祭祀山神,這其中的細節無法一一描述,但水的情況大致如此。大江(長江)發源於汶山,北江(黃河)發源於曼山,南江(珠江)發源於高山。高山位於成都的西面,河流最終注入海洋的地方是長州南面。浙江出自三天子,都在它的東邊,現在就是錢塘江了,它在福建西北部的江口注入海洋。另外,還有餘暨、南廬江等江河也出自三天子,最終都匯入長江。此外,彭澤位於淮水的西邊,淮水發源於餘山。餘山位於朝陽、東義鄉的西面,最終流入人海。淮浦位於北面,湘水現在發源於零陵,經過營道縣和陽湖山後注入江河。漢水發源於鮒魚山,嶓冢山和漾水都是向東流入漢水。潁水發源於少室山,流入淮河的西部鄢陵縣。潁川和汝水發源於天息山,向西南流入淮河。最西北邊,涇水發源於長城,北山流入渭河。戲北邊,渭水發源於鳥鼠同穴山,向東注入黃河,進入華陰。北沅水注入東流的江河,進入下雋的西面,與洞庭湖匯合。贛水發源於聶都東山,向東北注入江河,進入彭澤的西面。泗水發源於吳東,向北然後向南,西南經過湖陵,向西然後向東南注入東海,進入淮陰的北面。肄水發源於臨晉,向西南然後向東南注入海,進入番禺的西面。

話分兩頭。在東海之外,荒茫的大海中有一座山,這座山沒有草木,焦乾炎熱。它高聳在海中,海浪不斷地撞擊著山體,水花四濺。然而,這些海水卻被山體吸收得乾乾淨淨,就像熱鼎裡受酒汁一樣,晝夜不停。沒有人知道這座山到底吸收了多少海水,但它依然高高聳立在海中,永不疲倦。大家不知道原因,便去請教伯益。伯益回答說:“這座山具有至陽的特質,所以才會如此。”潢水發源於桂陽西北的山區,向東南流入肄水,最後注入敦浦西。洛水發源於洛西山,向東北流入黃河,最後注入成皋的西面。汾水發源於上窳北,向西南流入黃河,最後注入皮氏縣的南面。沁水發源於井陘山東,向東南流入黃河,最後注入懷東南。濟水發源於其山南,向東絕鉅鹿澤,注入渤海,最後流入齊琅槐的東北面。

東海中心有一個方丈州,面積約為五千裡見方,整個島嶼都是群龍聚集的地方。這裡有金、玉、琉璃等珍寶建造的宮殿樓閣,是三天司命所居住的地方。有一些仙人不願意昇天,就在這個州里往來,接受太玄的教化。那時,江妃、江婔、禺強、章亥也來到這裡朝見三位仙人,領取符篆。他們看到成千上萬的仙人在這裡種植各種仙草。禹王對江妃等人說:“這些仙人正在種植靈芝草。”潦水從衛皋東流出,向東南注入渤海,進入遼陽。漳水從山陽東流出,向東注入渤海,進入章武南。總之,它們都流入東海之外,進入無底之谷。然而在大荒的東部,一直延伸到鬼府山臂和沃焦山腳,浩瀚的海洋中升起戴著海日的景象。傳說在這扶桑山上有一隻白玉雞,當白玉雞鳴叫時,金雞就會跟著鳴叫,金雞鳴叫後,石雞也會跟著鳴叫,石雞鳴叫後,天下所有的雞都會跟著鳴叫。這時潮水也會應時而漲,這就是東海的潮信。

禹王治理水患功成,於是在泰山祭祀,獻上樑父玄圭和白玉璧,以示成功。此外,還在羽山祭祀了伯鯀,因為伯鯀犯了過失。禹王乘坐轎車渡過弱水,前往北海外的鐘山,在北阿地區祭祀上天大帝,將治水的功勞歸功於九天神明。這座鐘山位於北海之子地,距離弱水北岸九萬里,高聳三萬裡,頂部距離天空七千裡,周圍有二萬里,生長著玉芝神草。山頂上有金臺玉闕,都是由天地間的元氣所凝聚而成,是天帝居住和治理的地方。天帝君是統領九天的至尊,地位極其高貴。禹王在祭祀完天帝之後去見了帝舜。帝舜命令禹擔任大司空一職,成為九官之首。這使得整個國家的治理更加得心應手,創造了一個繁榮昌盛、風調雨順的時代。

在帝舜去世後,禹接受了禪讓,順應天下臣民的心意,在陽城即位,都城設在安邑,國號為夏。禹不再使用“帝”的稱號,改稱為“王”,並表示:“我的品德遠不及堯舜。”禹作為天子,荊山上出現了鳳凰,它來到了陽翟,而且神龜揹著神秘的圖案從洛水中出現,並見到了靈文。這些神秘的現象被認為是吉祥的徵兆,被視為玄奇之物。因此,人們重視黑色,注重忠誠,祭祀時多使用黑色牲畜。這是古代的一種習俗。禹命令禺強和唐辰收集天下的精銅鑄造九個鼎,然後命令伯益在九個鼎上雕刻天下所有的神靈、奸詐和惡鬼。每個鼎代表一個州的物產。有一個名叫儀狄的人,為禹製作了一種特殊的酒,並獻給了禹王。禹王品嚐這種酒後感到十分美味,他說:“後世必然會因為酗酒而毀掉他們的國家。”於是禹王疏遠了釀酒的儀狄,斷絕了美酒,並懸掛起樂器,招人來進言。大王規定:“想告訴我大道理的,敲擊鼓;想告訴我具體事情的,搖鈴;用鐘聲啟示我道義的,敲鐘;用磬聲告訴我憂患的,擊磬;涉及訴訟獄訟的,敲鼗。”每天,禹王會接受士人的建議和百姓的請求,他會在一天中十次聽取他們的請求並回應,每天沐浴一次,並三次握住頭髮及時回應他們的訴求。禹王品德高尚,德行卓越,沒有人能夠對他有任何的詬病。因此他在塗山召集了眾多諸侯大會。這天晚上突然颳起大風,雷聲在雲層中響起。有一千多名身穿盔甲的騎士,其中一些人穿著金色或鐵色的盔甲,而其他人則用紅絹抹在額頭上作為標誌。禹王詢問他們的來歷,他們回答說:“我們是武王的頭領,我們佩戴刀劍來衛護他,我們還有一位海神前來朝見。”天下的諸侯都持著玉帛來朝見禹王,表示效忠。只有風氏一族遲遲不來,於是禹王派兵討伐並將他們處死。之後,禹王巡遊了九個州。

大禹南巡時,來到濟幹江,發現有一條黃龍揹著船,船上的人都感到害怕,便開始大聲哭喊。禹王看到船快要翻了,仰天長嘆道:“我受命於天,盡力勞苦萬民,這就是天所以要我做的。生命只是暫時寄託在這個世界上,死亡才是歸宿。有什麼好擔心黃龍的呢?在我看來,黃龍就像是一隻小蟲子。”說完之後,他的神色沒有改變。就在這時,黃龍低頭擺尾離開了。

禹王的船靠岸後,他駕著車巡遊,並經過了徐州和陽州之間的路途。在途中,他看到幾個罪犯被帶著沉重的枷鎖走路。禹王下車並對他們哭泣表示同情。左右的隨從說:“這些罪犯不順從道義而觸犯法律,大王為何為他們感到痛心?”禹王回答說:“堯舜時代的百姓,都以堯舜的心意為自己的心意;我作為君主,百姓各自有他們的心意。因此,我為他們感到痛心。”後人鍾伯敬讚美道:“偉大神聖的禹王,繼承了堯舜的中天之位。在國家盛衰之間,很難找到能夠繼承的人。在那波瀾壯闊的時代,上帝使用皇皇之權。由於父親職位的空缺,給百姓帶來了禍殃。上帝要治理天下,首先要經歷苦難。就像人想獲得幸福,必須先經歷憂患。憂愁苦悶的心情,需要用心事來振作。患難來臨時,聖人怎能安心呢?只有上帝瞭解君王,只有君王與上帝協同。不愛惜自己的身軀,用來平定天下。雖然不是為了自己,但卻能避免瑕疵。幻想妖怪奇異,都不會靠近他。足跡遍及九州,德行傳播四海。聲名滿溢華夏與夷狄,道義貫徹無邊無際。於是謙虛地修身,努力接受教誨。工匠、瞎子等各方面的人才,都敞開心扉地表達意見。關注民眾的疾苦,超過自己的憂慮。認為民眾的苦難,都是自己失職的過錯。這就是大聖,這就是至明。唉,過去的事!天地平衡協調,國家得以安寧。”

禹王在位二十七年。那時天空連續下了三天黃金雨,禹王巡遊東方,在會稽去世,被安葬在會稽山中,這就是埋葬禹王的禹穴,與四川孕育禹王的禹穴相隔萬里。後人並不知道禹王的葬地和出生地相距萬里,認為是記載錯誤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禹王去世後,伯益退位到箕山隱居,政權傳給了他的兒子啟。啟王小時候,他的父親禹王外出治理水患,母親塗山氏則善於教導他道德。禹王平定了水患之後,就輔佐帝舜,開始論道治理國家。啟王也學習到了堯舜治國的精髓,包括執中守一的治國思想。因此,啟王也以敬畏之心虔誠地遵循了堯舜的治國理念,傳承前人的美德。他的治國之道使人民心甘情願地服從他的統治。伯益雖然曾經協助禹王治理水患,但他只專注於火的管理,並且精通於神物的知識。後來他成為了禹王的副手,但只擔任了七年的時間。啟王自己有過卓越的表現,並且繼承了聖人的治國智慧,年紀漸長,備受尊重,天下人都對他敬仰不已。伯益又率領天下的臣民一起推戴啟,啟不得已,只好接受天命,繼承父親的夏王位,從此開始了家天下的統治。然而自從炎帝時期開始,兒子繼承父親的地位已經成為慣例,並不是從夏朝才開始的。但是在此時,所謂的天下百姓各自以自己的心意為主導的思想觀念,自從滋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了!自從帝制開始以來,兒子繼承父親的地位這種現象就已經存在了。

啟王一旦登上王位,就封伯益到箕山隱居。他自己則坐在鈞臺上享受諸侯的待遇,同時還舉行韶樂和夏樂的演奏,邀請舜的後代商均為賓客。堯的兒子丹朱,在舜繼位時已經開始負責守護唐堯的祭祀。由於堯的兒子丹朱已經去世,所以啟王獨自賓待商均。後人看到堯的兒子丹朱和商均沒有統治天下,而夏王朝的子孫相繼繼承了天下,不由得感到悲涼和感嘆。鍾伯敬有一首詩嘆息道:“禪受心源易見無,唐虞與夏不相如。早知醜桀傾民社,何以初生不肖兒?”
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

新書推薦

大秦:開局被金榜曝光了 三國重生為董卓 抗戰英雄譜 大明之我是王爺 開局百萬雄兵我殺瘋了 大明:我,朱棣,開局揚言奪嫡! 一代名相文鴻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