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U看書

第1章 啟王的德治之路:從失敗到勝利的大逆轉!

天才一秒記住【UU看書】地址:www.uukanshu.co

卻說神禹用臣子繼承了君位,啟王則以兒子繼承了父親的王位,他們都在盛世的中期,國家治理得非常好。然而在盛夏之後,炎熱的氣息逐漸消散,陰涼之氣開始潛藏。元年丁亥這一年,鈞臺召開了一次諸侯會議。當時九州之牧和各個國家的君主都來參加了朝會,只有扈國的君主沒有到場。有扈國位於如今鳳陽府的九嵕地。九州之牧請求征伐有扈國,向啟王說:“我們的先王恩德遍佈四海,與人和睦相處已有多久!然而在塗山之會,諸侯防風氏沒有到來,先王便將其戮殺。先王的恩德自信足以感化天下,所以才能殺死防風氏。如今我的德行,不自知是否足夠感化天下。或者我的德行不足以避免被侮辱,這也說不定。有扈氏沒有到來,是我的罪過。如果我用兵力去征伐,如何能繼承先王的事業?我將自己改正過錯。”於是,他加強修養,努力推行德政,三年後天下大治。

但是扈國的君主並不肯服,仍然不遵守正統朔,不遵循人的規矩,不勤於處理民事,違背常理,殘忍對待人民,十分無道。有人善意地勸告他,希望他能夠改正,但他卻不遵守禮法,相信他的虛偽之言,變本加厲,更加惡劣了。九個牧和萬國聯合請求出兵攻打扈國。這事發生在己丑年的秋季,啟王於是命令興師動眾,用齋車拉著遷廟的主神一同出征。

軍隊渡過盂門,越過樑山,在甘地之野擺開陣勢。於是召集了六軍將士,對他們說:“各位將士們,我向你們發誓:‘扈國的君主不尊重五行,忽視三正,天命已經決定要消滅他們了。現在我只是順從天命,執行天的懲罰。在戰鬥中,如果你作為車輛左側的戰士不向前進攻,那麼你就不會與命令保持一致;如果你作為車輛右側的戰士不向前進攻,那麼你也不會與命令保持一致;如果你駕駛的車輛上的馬匹不正確,那麼你也不會與命令保持一致。如果你們聽從命令,就會在祖先的廟前受到賞賜;如果不聽從命令,就會被斬首在社廟前,我還會將你們的子孫淪為奴隸並殺戮。’”

誓師已經完畢,開始調動兵力,敲響戰鼓向西進發。扈國的居民得到訊息後,立即通報了扈國的君主敖奇。敖奇率領著六百名勇猛的戰士和九千名頑強的百姓,驅趕著毒獸作為前陣,後面跟著堅固的戰車。馬匹披掛著鐵甲,人們身穿鎧甲,奮勇展現出兇殘的一面來抵抗夏王的軍隊。夏朝國王的六個師雖然總共有七萬五千人,但他們都是太平時期的百姓,很久沒有經歷過戰爭了。自從涿鹿之戰以後,黃帝、堯、舜、禹等君主都以德治國,征伐戰爭很少發生。在禹治理時期,曾經有苗族的叛亂,禹運用神將禺強、唐辰等將領制服了他們,現在他們都已經成神離去了。禹還制定了一套車輛管理法,任命奚仲為車隊的管理人,使得車輛行駛時不會偏離軌道。現在奚仲已經去世,伯益年老體弱,未曾參加征戰,皋契、垂均也都已經去世了,只有雍州牧和四個地區的領袖留在軍隊中擔任督陣的職責。加上人民缺乏勇氣,人們的心態也與過去不同了,雖然擂鼓聲不斷,但卻沒有士氣高昂的感覺,儘管釋出了動員令,但人們的志氣卻並不強。

當時扶風國的君主臺隃是太昊的後代,擔任前軍的指揮官;上卿太宰庭兆是皋陶的兒子,擔任前右軍的指揮官;貳卿少宰子昭明是契的兒子,擔任後左軍的指揮官;貳師少尉蒼連是蒼舒的兒子,擔任後右軍的指揮官。啟王與雍州牧、后稷的兒子姬棨璽一起,率領著後軍。

兩支軍隊已經列陣完畢,敖奇帶領著他的隊伍驅趕著毒獸,殺向夏軍的陣營。扶風氏的百姓與有扈氏的地界相近,一向畏懼有扈氏的威勢。如今又遇到毒獸衝過來,戰馬驚亂翻覆,士兵們紛紛各自逃命,前面的部隊被打敗了。庭兆率領左師部隊與敵人交戰,但兇猛的野獸攻擊了他們的先鋒將領,使得他們只能圍繞著戰車進行防守。共工桓率領著右軍勇敢地衝向敵軍,展現出了他們的武勇,後來又得到了後右軍的支援,與敵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大戰。從午時到酉時,雙方互相傷害,也都不能戰勝對方。啟王於是就告誡後面的軍隊要堅固防守,下令命五位將領按兵不動,不要出戰。敖奇的軍隊也損失慘重,只得率領殘部撤回。

共工桓說:“可以再次攻擊有扈氏的軍隊。”啟王說:“不可以。我的國土並不狹小,民眾也不少。如今無法戰勝他們,是因為我的德行淺薄,教化不良,怎麼還能再追擊呢?”為子昭明進言說:“先前的軍隊潰敗,是因為將領指揮失當,導致軍隊失去紀律;士兵受傷,是因為將領平時的訓練不夠優秀。為何不懲罰這兩個人以警示其他人呢?”啟王說:“我自己沒有用德治國,而只是使用了刑罰,導致士兵的信任和理解不同,因此才會失敗。這與其他將領無關。”於是,他下令班師,前往虞都的蒲城停留,並且向帝舜進行祭祀。他收斂軍隊,解除了威嚴警戒,不再演奏琴瑟,不再敲響鐘鼓。沒有坐在雙重的席子上,也沒有吃兩種味道的食物。他們尊重道德,尊重功績,懊悔自己的錯誤,同情百姓的疾苦。於是六軍計程車兵感受到了君王的誠意,他們不再懈怠,反而更加努力訓練,一個個都充滿了鬥志,準備好了去戰鬥。君王再次發動誓師儀式,嚴格分派部隊,加快行軍速度,向前方進發。

啟王命令共工桓:“猛獸不怕刀槍,只怕金鼓,你可以敲響金鼓來驚嚇毒獸。”他還命令子昭明:“你可以舉起旗幟來招降那些願意投降的人。”有扈國的一群人看到了旗幟,紛紛放下武器投降。毒獸聽到了金鼓的聲音,都反而向後逃跑。有些固執的民眾在聽到這個訊息後大為驚駭,紛紛解下盔甲,跪在路邊,願意投降的人達到了三千人。其餘仍然憤怒抗命的人,啟王下令說:“這些不服從的人,都是兇惡的民眾,大家一起誅殺他們。”於是消滅了有扈氏的國家,將投降的人分散到各處,並俘虜了敖奇回國。之後,向先王禹的祠廟報告了這次成功的戰鬥。

在四年庚寅的這一年,建立了五座廟宇,隆重地祭祀黃帝,並在郊外祭祀鯀。接著,進行了一次占卜,結果為吉兆。啟王命令秩宗之官、益的長子:“在昆吾之溪進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,祭祀九個鼎器。”於是將九鼎遷至陽翟,陽翟就是現今的禹州鈞臺,位於四方的中心。啟王為了讓四方的諸侯來朝拜會,於是就在那裡定都了。啟王到荊山採集玉石,又一次看到了鳳凰,於是就在鳳凰停留的地方建起了鳳凰之臺,至今仍然存在。於是啟王前往箕山的陽面,為了祭祀伯益。啟王封禪泰室山、少室山,中原地區千百個國家的諸侯都來向他述職。啟王東巡封泰山,觀察天下的民風,收集民間的歌謠。享受青、兗二州的牧民之利,朝見東方的諸侯,施行賞罰。事情完成後,啟王便南巡徐、楊兩地,渡過湘水,駐紮在蒼梧山,在山的南面祭祀帝舜,在山的北面祭祀商均。在蒼梧山之中,有一座叫做“不庭”的山,山中有一個四周環繞的深潭,潭的北邊叫做“少和之淵”,南邊叫做“從淵”,這裡是帝舜沐浴的地方。

話說兩頭。當時在巴村裡有兩個人因為小事而爭執不休,當他們聽說啟王來到這裡後,就聚集在一起請求君王來解決他們的爭端。君王命令士師孟塗前去聽取他們的爭端,孟塗內心犯了難,他不知道這兩個人哪一個是對的,哪一個是錯的。最後,他看到其中一人身上有血跡,於是就抓住了那個有血跡的人。巴村的人們感到驚訝並且佩服孟塗,於是啟王封孟塗在丹陽的丹山上,成為司神,受到了人們的崇敬。

啟王到達了大荒的西南方,聽聞天際之上傳來莊嚴宏偉的音樂聲。有一位天神下凡,將這個訊息告訴了啟王,啟王於是登上了三嬪山。天人在天穆之野創作了九《辨》九《歌》。王便演奏音樂,歌唱九《辨》和九《歌》,並以此創作了九《招》,與舜的《韶》樂相通。啟王於是返回岷山,越過荊山,在遼闊的大樂之野祭祀大華神。騎著九代馬,乘著三層兩龍雲蓋,左手拿著羽幢,右手拿著玉環,佩戴玉璜,位於太運山北。

這時候,禱機之子武觀,趁著國王南巡狩獵的機會,在西部地區發起了叛亂。啟王發現了武觀的叛亂行為,命令共工桓去抓住他。武觀和共工桓打了半天,共工桓賣弄了一下槍法,然後就假裝敗退了。武觀追趕了上來,但被共工桓回身擒獲了。武觀被抓到後,被帶到啟王面前,啟王命令將他放逐到西河。武觀心懷不滿,並煽動西河的百姓一起叛變。啟王命令卿士彭伯壽率領軍隊去討伐,武觀則率領西河的百姓與彭伯壽在西河以北交戰。彭伯壽力大無比,武觀非常驚駭,於是撥轉馬頭逃跑。彭伯壽追上去將他擒住,最終使得武觀投降歸順。

啟回到了陽翟,召集了北方的諸侯。隨後,他封禪了恆山,玄王建立了牝門,宣佈取得了成功。這個時候,天地沒有出現偏差,氣候沒有發生變化。雨水適時,無論水旱,五穀都茂盛生長,人們的生活逐漸繁榮。政務沒有苛刻之處,訴訟案件也容易處理。因此,君王在上位安心,臣子在朝中和睦,百姓在原野上嬉戲。真是一個太平天下的景象,如同虞夏初際的太平盛世。這種局面得益於啟王時刻敬謹、清心寡慾、不好淫酗的品質。因此,天下安寧和諧。如果世界能一直保持這種狀態,那麼不需要嚮往唐虞之治,但這種理想狀態又怎能實現呢?後人鍾伯敬讚美道:“黃帝、唐堯、虞舜、夏禹,他們的內心都是一致的。尊敬地繼承他們的精神,這就是秉持中道。這種中道體現在天的極致,也體現在人的心中。帝堯以中道來治理天下,君王們則以協調天地之德來治國。啟王和猗與兩位賢人,是象賢之首。繼位者的身體力行,很難說不會再次達到象賢的境界。因此,象賢比舉賢更難。尋找賢人存在於眾人之中,需要兩面兼顧才能完美。上天憐念大禹,特別賜予他長壽的福祉。他的父親雖然冤屈勞苦,但他的功績將由兒子來彌補。大禹雖然歷盡艱辛,卻為後人帶來了快樂。這種中道的精神,歷經千古仍然存在。”

啟王在丁亥年登基,庚寅年開始巡視天下各地。經過四年的時間,到了甲午年,才歸國報告成就。就在第二年的乙未年,啟王逝世了,他在位九年。這時,子昭明擔任大司徒,代理行政事務,與天下臣民一起尊奉啟王之子太康為新君。為啟王守喪三年,之後召集天下諸侯在箕山之陰舉行葬禮。於是,以戊戌年為元年,太康正式繼位,成為夏王。

太康剛剛繼位,對政事還不太熟悉,因此他將大部分的政務委託給司徒、太宰等官員來處理。因此,太康自己沉迷於舒適的生活中,沒有太多時間去學習和處理政務。在接下來的十六年裡,太康逐漸變得沉迷於享樂,再次忽略了政務,沒有認真處理國家大事。司徒等人立刻勸諫說:“主上不關心朝政,不治理國家大事,專注於享樂,這是會導致國家滅亡的先兆。”太康並沒有聽取大臣的警告,反而害怕他們嚴格規範自己的行為。因此,他設計了一個計策,將所有忠言逆耳的賢臣和善良的官員都驅逐出去,不再聽取他們的勸告。於是太康便把子照明驅逐回到了商國,成為商氏的始祖,其地就是現今的商丘。把太宰庭兆驅逐回到了陶國,成為陶氏的始祖,其地就是現今洪洞縣的陶村。把雍州牧姬棨璽驅逐回到了雍州,實際上封地於邰,後來成為周氏的始祖,現今西安武功縣的地界就是那裡。把伯益的長子大廉驅逐回到了郟國,為伯益終養老病。大部分年長、有德行的人都被遣散了。太康留下了自己親近的人擔任官職,共工桓任大宰,蒼連任太尉,益的次子若木任少宰,而啟王所俘獲的西河叛臣武觀則任少尉。共工桓並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,蒼連缺乏高尚的品德,若木只能勉力守住自己的職責,也沒有受到太康的親近和器重。另一方面,武觀是一個狡猾且不擇手段的人,他只顧著迎合太康的放縱,沒有半點關心政治和治理國家的事情的言論和行動。太康深信不疑地聽從武觀的建議,武觀又拉攏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實沈之玄孫稔林、卷章之庶支會孫放窮,這些人與武觀一樣擅長讒言邪說,圍在太康的身邊。可以說,太康是自作自受,只有人開導他放縱享樂的錯誤行徑,再無其他人勸諫他改正。突然間,太康想起了當年儀狄獻上的美酒,我禹王喝了覺得味道很好,後來卻將儀狄解職了。但我禹王並不會享受飲酒之樂。於是太康又召回了儀狄的兒子迷陽來獻酒。還命令稔林在國中挑選美女,增加了很多妃嬪,總共有五十多個人。再命令會孫放窮去尋找天下的優秀狗犬,並且飼養了善於抓鳥的鷹和鷂。甚至苛刻地對待百姓,增加配置馬匹、裝飾兵器皮革、準備旌旗和禮樂儀仗。太康對侍臣說道:“我現在已經把一切都準備好,可以快樂地喝酒了。”共工桓說道:“現在天下太平,沒有什麼事,正好可以快樂一番。”太康便與共工桓等人在別宮下暢飲,很少有機會見再到他的面容。

當時是戊戌年的元月元日,太康設了一場盛大的宴會。命令迷陽負責宴會,說道:“你的想法比儀狄的手藝更好,所以這酒菜才如此美味。如果我禹王還在世,吃了你做的酒菜,也會非常喜歡的。”於是太康就和共工桓、蒼連、武觀、稔林、放窮等人互相敬酒。他們不再顧及君臣之禮,也不在乎飲酒的規矩,只是痛快地喝個不停。共工桓等人喝得耳朵通紅,臉紅脖子粗,個個都貪杯豪飲,只是一味地稱讚太康英明神武,有道之君。只有若木坐在一旁,默默不語。武觀諷刺若木說:“如今我們的國王如此神聖英明,與群臣歡聚一堂,彼此相處融洽,你卻獨自默不作聲,不讚揚稱道,這是什麼道理?”若木不慌不忙地回答:“我聽說先王治世,設定鼗鋒,命令官吏向民眾傳遞教令,讓庶民有議論的自由,從沒聽說過聖人希望別人稱讚自己啊。照你說的話,那豈不成了君王無道了嗎?”武觀憤怒地說:“那麼,你認為我們的大王是無道的嗎?”如果若木沒有什麼話可說,於是便帶領他離開,不再和大家一起飲酒。
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

新書推薦

魂穿古代突然解鎖系統 奪嫡?我直接跑路 唐朝極品公子 困神 北境擁兵一千萬,女帝跪求別造反 中華歷史長河 家父秦昭王,敵國公主又來和親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