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U看書

第19章 伊尹:從農夫到國師的傳奇人生,他經歷了什麼?

天才一秒記住【UU看書】地址:www.uukanshu.co

前面曾經說過,派遣中大夫巫軼前往有莘之野,尋找有才幹的人才。那個才幹卓越的人,竟然是一個莘國的農夫,名叫伊摯,字叫尹,平日就在田間裡耕作。他的祖先始祖叫力牧,是黃帝的手下大將。他的母親住在伊水邊,懷上了伊摯並將要生產時,他的父親卻去世了。夜晚,神靈託夢給他的母親說:“臼水從這裡流出,往東流。”第二天,母親去看了看臼水,發現水真的湧出了並流向東方,於是她告訴鄰居們。大家一起向東走了十里。當他們回頭看時,發現整個城鎮都已經被洪水淹沒變成了一片窪地。母親沒有了住處,就住在空心的桑樹之中,並生下了伊摯。幾天後,母親在夜裡被水沖走了,留下了年幼的伊摯孤身一人在那片桑樹之中。又過了幾天,洪水退去。有位銑姓女子來採桑葉,於是看到了這個孩子,並將他獻給了國君,這個國君就是莘國第一位國君。莘國的君王派人來打聽伊尹的來歷,找到了他母親和一些與她一起被洪水沖走的人,於是知道他們是伊水的人。於是,君王決定把他們姓為伊氏。莘君拉著小兒的手,發現他很不一般,給他取名叫摯。等他長大以後,給他取字為尹。尹摯出生在空心的桑樹之中,後來這個地方就以空桑為名。他成長於莘國,就是現在的陳留。成年後,他智慧卓越、意志堅定,博學多才,對各種知識都深入研究。他搜尋各種古籍,精通天文地理,對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各種典故瞭如指掌。尤其是對堯舜的治國之道有深刻的理解,非常認同他們執中而行的理念,認為自己確實從中領悟到了很多。這時,莘國的前君已經去世了,後來的國君無法重用他,於是他便隱居鄉野,過著耕種生活的日子。他深知自己的抱負無法在天下實現,因此不會去巴結別人,只是堅守自己的道義,自得其樂,不屈服於世俗的權勢。商國先侯主癸的妃子扶都,原是莘國先君的姐姐。莘國先君曾經和商國先侯主癸談論過空桑氏的兒子伊尹的賢能,先侯主癸因此知道了他。但那時伊尹還年幼,不能任用。等伊尹長大了可以任用時,莘國先君卻已經去世了!後來的君主喜歡繁華浮世的享樂,喜歡和那些奢侈浪費的人聚在一起。因此,伊尹寧願深居簡出,遠離朝堂,不與那些人交往。商國的先侯主癸一直想去拜訪伊尹,但卻一直忙於處理國家事務,一直沒有抽出時間,因此感到愧疚,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的兒子。商侯接受了父親的命令,迅速行動了起來。

這時候,大夫巫軼來到莘地,探訪了七天,終於找到了伊尹居住的地方。他住在一間茅草屋裡,屋外只有一些耕作用的農具,如犁、鋤、钁、篦等,屋內只有幾張殘破的書籍,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別的物品。巫軼見到伊尹時,他已經四十多歲了,長相和平凡人差不多,頭髮凌亂。但是一旦他開口說話,就像鶴鳴天空一樣,聲音響徹天下。他的思維深邃敏銳,超越常人的認知範疇,讓人無法窮盡他的智慧。巫軼於是呈上了商侯的禮物,拜見伊尹並說道:“我聽說先生的道義,上通達歷代帝王,下流傳於當世。我們的國君雖然不才,但願意接受您的教導和指引。先君在世時,就非常仰慕您的賢德。因為王事繁忙不能馬上前往,所以直到今天才來請您。請您允許我們請您出山。”伊尹也拜謝道:“我聽說有道德的人,不自以為有,別人才認為他有。正是因為他不自以為有,所以才能真正擁有道德。如今我在莘野耕種,而您認為我有道德,其實我並不是有道德的人,因此不敢接受您的邀請。”巫軼三次請求伊尹,而伊尹也三次拒絕了,最終巫軼只好返回了商國,這次拜訪也未能達成目的,因此被稱為“一聘不出”。後人鍾伯讚歎道:“春天的茅草茂盛,藍色瓦片飛揚。槿花編成籬笆,宮殿金闕高聳。這些東西能夠相互代替嗎?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?如果我們面對大的敵人,失去這些東西就沒有回頭路了,但是如果只是一些小偷拿走了這些東西,我們也就不必過於在意了。喧鬧啊!歡樂啊!犁和鈕相互協調,書和圖互相補充。子大夫,您請走吧!我將要像龜那樣拖著尾巴生活在汙泥之中了!”

巫軼來回半個月多的時間,先在國內等待商侯。商侯既然已經回國,並且告祭祖廟,用國君的命令宣示斧鉞的威嚴。這時候中原的周邊諸侯都來祝賀,但葛垠仍然沒有來。商侯於是開始整頓國家內部的事務,包括大的方針政策和小的細節,都從頭料理,重新整頓,忙碌得連坐臥的時間都沒有。

沒過幾天,商候又尊敬地派出上大夫壽常帶著禮物前來邀請伊尹,再次來到莘野,找到了伊尹住的地方,向他獻上弓旗、錢幣和絲綢,表示恭敬之意,並說道:“神龍不因住在穴中而感到快樂,反而喜歡吸納江河大海的枯水;賢明的人士不因隱居山林而感到舒適,反而願意四處闖蕩,歷經天下大亂。如果沒有江河大海的枯水,穴處也不會有快樂;如果沒有四處闖蕩,山林也不會有舒適。所以古人捨棄了小的利益,保全了更大的利益。如今天下大亂,我們的君主為此感到擔憂不已!日夜都不能安寧。夫子的道義,是忍受安逸而放棄追求大道,卻拘泥於小的細節。這並不是我們國君所期望的,真誠的希望您能夠出山幫助國君一起安定天下。”伊尹再次拜謝並說道:“那些好高騖遠卻失敗的人,不如腳踏實地行動的人;那些貪圖享樂卻失去生命的人,不如清心寡慾、保全性命的人。我聽說:使我安逸的人,也會使我面臨危險;使我富貴的人,也會使我喪命。現在,雖然山林簡陋,但在我的心中,有古代聖賢的教誨;雖然四海之內混亂不堪,但在我的茅廬中,卻能找到平靜安寧。我不會用這些東西來交換彼此,請允許我向商候辭謝。顯赫的人自然能被人看見,隱匿的人自然隱藏得很深,他們之間是不會有什麼交集的。請您不要對我的態度有所辱沒。”壽常三次請求伊尹前來擔任輔佐,但是伊尹三次都拒絕了。壽常只好回去了,這就是所謂的“二次拜訪無結果”。後人鍾伯敬讚歎道:“不需要有高山,也能看到仙境的煙霞;不需要有清澈的水,也能漂浮家園;不需要有白色的石頭,也有女神媧的神秘。在十畝之間,可以安靜地沉思。在孤材上,可以聞到花香。在狹小的空間裡,也可以過上奢華的生活。哎呀!珍貴而純淨的玉石,可以賣出萬鎰的高價,也可以用鬥糧交換。美麗而貞潔的女子,誰不想找到一個家?但是她卻不敢輕易找到自己的歸宿。那些自認為能力不足的人,卻天天享樂而不快樂。如果不是真正理解我,那麼豈止是當世的孤獨?雖然我可以讓自己不去享受快樂,但無法阻止快樂不降臨。又怎能讓自己的主張通行於天下?命運所寄託,孤獨所依賴。“

壽常也只好徒然地花費了十天時間來回奔波。商侯一聽到伊尹的回覆,感到自己沒有德行,不能招致賢才,於是心情抑鬱,出入都有些失魂落魄,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天。有一個叫割烹氏的人,原本是商侯的母親扶都從莘國帶到先侯身邊的童子。先侯看中了他的能力,長期任命他為掌管膳食的庖正,因此他的姓氏就被稱為割烹氏。如今,他也已經年老了。割烹氏有敏銳的見識,能夠看出商侯的內心狀況,瞭解他的想法。商侯正站在堂上沉思著,割烹氏正好端著鼎來到廚房,路過堂下。因此延遲了一會兒,仔細地觀察了一下商侯。商侯正站著看出對方有所用意,便問道:“你不是在烹飪嗎?為什麼要在拖延呢?”割烹氏走臺階而上,回答說:“我看君主好像有沒解決的問題,但我的心裡卻有了個自己的想法。”商侯說:“噫!你有什麼好的想法,我們可以談一談。”割烹氏說:“我是個庖正,不瞭解別的事情,只知道如何烹飪。我希望能用我的特長來為您效勞。”商侯說:“好的,我同意了。”

割烹氏說:“我開始學習割烹技術時,看到有些食材的品質不好,無法得到最好的味道,心裡感到不安,手也會變得不靈活。想要讓它停止,未必能夠停止。想要讓它進行,未必能夠進行。想要指責他,未必適當。經過了三年練習之後,到拿起刀時,就像是心中有一股力量在引導著刀的運動,想要讓它動起來就動起來,想要停下來就停下來,但不知道這是為什麼。開始烹飪也是這樣,火候不夠,火不旺盛,加快火候會不好,緩慢火候也不行。練習了二年,然後他放火就能達到我的要求,觀察火候就符合我的意想。況且烹飪割切得並不差呀,只是味道不很純正。把食材切碎倒不是很難,但是切好的食材質地不穩定。因此,想要烹調大塊牛肉需要一個大的烹飪器具,找到了大的烹飪器具後還需要大的柴火,這樣的大烹飪器具和大柴火不容易得到。天地和鬼神所使用的東西,小的物品即使有百件也不能代替。得到大的烹飪器具,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。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準備,等待合適的時機,全神貫注地等待時機的到來。和調料的使用時機,開始時難以點燃火苗,但最終也不會熄滅;開始時難以糅合在一起,但最終也不會耗盡。因此,烹調時氣息要純正,味道才能真實;烹調技藝要精深,才能運用得廣泛。只有真誠地追求,才能必定成功;只有堅定不移,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;只有熟能生巧,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精髓,從而在實際運用中得心應手。治理國家也是如此。”聽了這番話,商侯的神情悠閒,冷靜而有思考,眉頭微皺,似乎在思索些什麼,同時也把自己的憂慮拋到了一邊。於是命令左右到來扶起割烹氏並向他行禮,說:“寡人敬奉您的教導!從今以後,您就不必再擔任庖正了,以後就負責教導寡人吧!”割烹氏推辭道:“我豈會因為這些事情而得到您的提拔,反而會因此而失去這些事情呢?”商侯認為割烹師傅說得有道理,非常傾聽他的話,並且重重地酬謝了他。於是當天就駕著車,親自前往廬山求見伊尹。當侯來到山門時,突然傳來夏王有緊急命令的訊息,要求所有諸侯的軍隊都前去攻打蒙山的施氏國,諸侯不能違抗命令。商侯因此不敢行動,只好一方面託辭生病不出;另一方面派大夫旬範前往夏都,觀察情況並進行勸諫;同時還派上大夫、中大夫準備好禮物和致辭,一起前往莘野再次聘請伊尹。

兩位大臣在路上互相感嘆羨慕:我們的國君竟然如此喜愛賢才。當他們來到伊廬時,又見到伊尹,三次展示了元纁弓和旌旗。兩個大夫齊齊行禮,並致辭說:“我們國君聽說夫子之道,上能配得上大禹、皋陶,沒有有堯、舜那樣的君主,是不能任用夫子的。唯有我寡君,對夫子十分敬仰和羨慕,希望能有機會一見夫子。而且奉行大道,在館舍中暫住貴國,我們國君作為弟子,早晚受到夫子的教誨。如果夫子看到寡君的愚昧,確實無法教導,然後再決定離開,那就是夫子的決定了。如果我們的君主還有一點點可塑性,可以接受夫子的教誨,那麼他願意繼續拜夫子為師,但也不敢以臣子的身份來對待夫子。不僅僅是我們的君主已經將夫子視為自己的老師,而且他實際上想向天子推薦夫子,以挽救天下百姓的疾苦。夫子對堯、舜、禹、皋的道德思想非常推崇,他自然希望能夠實踐這些思想。難道您不這麼認為嗎?我們的君主非常渴望早日得到夫子的教誨,但如果夫子最終放棄了他,這還符合夫子的道德思想嗎?”伊尹聽到這些話後,立刻產生了敬意,不知不覺地被感動了。伊尹失聲嘆息道:“哎呀!君主對善良的追求如此之高啊!”他突然改變態度,嚴肅地拜謝並接受任務,說道:“您日夜關注,先王的道義,難道不比親身見到先王並共同執行更為重要嗎?我並非禹、皋那樣的聖人。而您喜歡行善,卻像堯、舜一樣。不去實行,又等待什麼呢?”於是,他接受了聘請,去幫助商候治理國家。
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

新書推薦

歷史評論員:開局給秦始皇頒獎 北宋濟王之大宋帝國 蠻族簡史那些事兒 為歷史遺恨奏響復仇之歌 混在民國當探長 吾父朱高煦 重生古代苟山村